首页 > 其他 > 神魔志怪是什么意思 >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第2页

目录
    身而必溺,人或畏溺而不用者必无之矣。

    今试执途之久而问之曰:“今有无底之船,汝乘之乎?”人必嗔之,谓非愚则妄,不知已旋乘无底之船以溺之矣。

    又试执途之久而问之曰:“今有无底之船,汝乘之而必不溺也。

    ”人必嗔之,谓非诬则诈,不知亦有乘有底之船以溺者矣。

    然则无底之船,人人所必乘而不可慢乘者也。

     人有浩然之气而不能善养,有慎独之心而不能格物,未至于“凌云”、“独木”,是猿强而马劣也,不可以乘船而渡也。

    人能善养浩然,慎独致知,已至于“凌云”、“独木”,而犹欲乘有底之船以渡,是猿未熟而马未驯也,不可以乘船问渡也。

    猿必圆融无碍,而始称为熟;马必功力悉化,而始称为驯。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盖言非闻道则必不可死,而能闻道则死亦可。

    此云“猿熟马驯方脱壳”,言非猿熟马驯,不可以乘无底船也。

    人共知无底船之能溺身,不知不能溺猿马;人共知无底船之能溺身而必不起,不知无底船之不能溺所驯熟之猿马而必起而不溺。

    及人乘无底之船,而犹以为有底,诚有底也,而必溺而必不起不知也;又见人乘无底之船,而必以为无底而必溺而必不起,诚不起也。

    而不溺而必起不知也。

    同一无底也,而彼必以为有底而不溺;同一无底,而有溺与不溺之迥别也,而彼必以为同溺而无别。

    然则彼之所谓有底者即无底,此之所谓无底者即有底。

    ”彼之所谓有底者,并猿马而俱沉;此之所谓无底者,并患身而悉免。

    有底者实平?无底者实乎?有底者稳乎?无底者稳乎?故乘无底船而实且稳者,非猿熟马驯者不能;欲猿熟马驯者,非金丹作用不能。

    猿之熟,非心之熟,乃道体之圆融:马之驯,非意之驯,乃功力之悉化。

    错认心为猿、意为马,便非脚踏实地工夫。

    篇中“假境界而强下拜”者,非猿熟马驯也;“到真境界而翻身下马”者,猿熟马驯也。

     “道童接引”者,金丹之灵也。

    “被观音哄”者,非哄也,见唐僧之能渐而不能顿也。

    “沐浴”者,猿熟马驯之验也。

    “昨日褴缕,今日鲜明”者,金丹就而脱却尘凡也。

    “未登云路,当从本路而行”者,明舍修仙之本路不能到灵山,见唐僧之必由渐而语也。

    “云来云去,实不曾踏着此地”者,见行者之能顿而不由于渐也。

    “就是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者,有为而后即可无为也。

    “唐僧见活水飞流,心惊错指,行者笑道:‘不差。

    ’指明大桥,要从桥上过,方成道”者,见此身未离尘世,危险尚存,必养气至于无可养,慎独至于无可慎,而后成道,正真履实践之时,寻不得别路,故曰:“正是路,正是路!” “行者上桥,跑过去、跑过来”者,上智之顿悟,猿自熟也。

     唐僧曰:“难!难!难!”八戒曰:“滑!滑!滑!”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