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第3页
人之疑惧也若欲驾云捷渡,便是邪路自迷,故行者急止不容,引就切实正道。
脱壳之后,师徒两不相谢,又二施俱得之旨,施法施财之的旨也。
但世间上智少而中人多,无不畏死而不得不死,无不恐上无底船而不得不上,特泛观以实且稳者,惟有金丹之道耳。
未得金丹,而此身不无患者,已得金丹,而此身终为道患。
虽不上,未始不可,而不如上之之为超脱也。
如《传灯录》:吕祖游擂鼓台,听黄龙机禅师说法。
师知其仙也,诘问:“座下河人?”答曰:“云水道人。
”师曰:“云尽水干何如?”吕不能对。
师复语曰:“黄龙出现。
”吕去,留诗云:“弃却觚囊击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悔从前错用心。
”此非悔汞金之错,悔汞金之贵脱化也。
故有诗又曰:“布袋和尚上明州,策杖芒鞋任处游。
饶你化身于万亿,一身还有一身愁。
”此又于脱化之中。
更上竿头之意。
故大佛上仙,或蝉脱而去,或火化而灭、”或只履西归,或攀树示修,或受害偿债,迹非一辙,而总在于猿熟马驯之候。
盖深明形质不可以常住,而真灵万幼以长存。
此接引祖师,所以有“万动安然自在”之的旨也。
“上船踏不住脚”者,临时恐死之心陷之也。
“一把扯起”者,平日金丹之道扯之也,非你也,皆我也。
“上流淌下死尸,都道‘是你,是你’”者、非我也,皆你也。
到此地位,岂不可贺可贺?所谓广大智慧、诞登彼岸、无极至真之法,尚何“凌云”、“独木”、“无底”之可见也哉?解脱凡胎,功成行满;逍遥于灵山之顶,拜身于如来之下;方识加来慈悲,一片之心,尽托于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之内、总不外于无字之真经也。
此经至尊至贵,慎勿白手传经,以致风俗愚迷,毁谛慢取。
以无字之经度上智。
以有字之经度众生,佛祖之分别传经,与孔氏之因人施教,夫何异哉?阿难先传无字之真经,非欺也,恐其慢亵也;后换有字之真经五千零四十八卷者,得金钵而传金丹也。
盖无字为顿法,有字为渐法。
顿为无为,渐为有为。
由渐而顿,由有为而无为,皆真经也,真经不离无字之《河图》,有字之《周易》,故曰:“实三教之源流,宝之!重之!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发明万化之奇方也。
”提出“共计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八日,还少八日,不合藏数”。
噫!真奥妙之奇方也! 读者又以此书为仙佛同源,而道为入门升堂,禅为登岸造极,似矣!不知此书专为仙家金丹大道而发,篇中“成仙了道”一语,为全部注脚。
佛仙非金丹不能成,仅自有为而造于无为,非有优劣。
仙即佛也,佛即仙也。
佛称“大觉金仙”,仙称“大罗真仙”,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故结云:“见性明心参佛祖,功完行满即飞升。
”
脱壳之后,师徒两不相谢,又二施俱得之旨,施法施财之的旨也。
但世间上智少而中人多,无不畏死而不得不死,无不恐上无底船而不得不上,特泛观以实且稳者,惟有金丹之道耳。
未得金丹,而此身不无患者,已得金丹,而此身终为道患。
虽不上,未始不可,而不如上之之为超脱也。
如《传灯录》:吕祖游擂鼓台,听黄龙机禅师说法。
师知其仙也,诘问:“座下河人?”答曰:“云水道人。
”师曰:“云尽水干何如?”吕不能对。
师复语曰:“黄龙出现。
”吕去,留诗云:“弃却觚囊击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悔从前错用心。
”此非悔汞金之错,悔汞金之贵脱化也。
故有诗又曰:“布袋和尚上明州,策杖芒鞋任处游。
饶你化身于万亿,一身还有一身愁。
”此又于脱化之中。
更上竿头之意。
故大佛上仙,或蝉脱而去,或火化而灭、”或只履西归,或攀树示修,或受害偿债,迹非一辙,而总在于猿熟马驯之候。
盖深明形质不可以常住,而真灵万幼以长存。
此接引祖师,所以有“万动安然自在”之的旨也。
“上船踏不住脚”者,临时恐死之心陷之也。
“一把扯起”者,平日金丹之道扯之也,非你也,皆我也。
“上流淌下死尸,都道‘是你,是你’”者、非我也,皆你也。
到此地位,岂不可贺可贺?所谓广大智慧、诞登彼岸、无极至真之法,尚何“凌云”、“独木”、“无底”之可见也哉?解脱凡胎,功成行满;逍遥于灵山之顶,拜身于如来之下;方识加来慈悲,一片之心,尽托于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之内、总不外于无字之真经也。
此经至尊至贵,慎勿白手传经,以致风俗愚迷,毁谛慢取。
以无字之经度上智。
以有字之经度众生,佛祖之分别传经,与孔氏之因人施教,夫何异哉?阿难先传无字之真经,非欺也,恐其慢亵也;后换有字之真经五千零四十八卷者,得金钵而传金丹也。
盖无字为顿法,有字为渐法。
顿为无为,渐为有为。
由渐而顿,由有为而无为,皆真经也,真经不离无字之《河图》,有字之《周易》,故曰:“实三教之源流,宝之!重之!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发明万化之奇方也。
”提出“共计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八日,还少八日,不合藏数”。
噫!真奥妙之奇方也! 读者又以此书为仙佛同源,而道为入门升堂,禅为登岸造极,似矣!不知此书专为仙家金丹大道而发,篇中“成仙了道”一语,为全部注脚。
佛仙非金丹不能成,仅自有为而造于无为,非有优劣。
仙即佛也,佛即仙也。
佛称“大觉金仙”,仙称“大罗真仙”,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故结云:“见性明心参佛祖,功完行满即飞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