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回 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
第九十回 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
悟一子曰:此篇大道渊微,奥妙莫测,仙师笔墨不能了其义,不得不如是而止也。
他如披阅寻绎,殚思竭识,而仅得其肤鞟者,固不具论。
如卓吾李公读至结尾“顿脱群思,潜心正果”两句,知九头为九思,分至无思而后可,似得其肯綮矣,而不知仍得其肤鞟? 提纲云:“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
”明悟者解上句则曰:“狮”者,“思”也;“师狮”者,师心也。
“授”者,传也;“授受”者,传受也。
师心而悟道与传受而得道,虽有安勉之殊,而总归于一致。
解下句,则曰“盗道”也,“缠禅”也,“静九灵”也,权术渐顿之目也,即申由此同归之象,已超于李解矣,而抑知仍系得其肤鞟? 更有卓识者,解上句则曰:“师狮”者,师心而已,道非可以师心而得;“授受”者,授教而已,道非可以不悟而传。
师心之非,与授教之非同也。
解下句则曰:道非可盗也,禅非可缠也,九灵亦何能静?欲不悟而得,则为“盗道”;欲师心而得,则为“缠禅”。
“师狮授受”之非,是犹“盗道缠禅”,而欲静九灵以归于一也,岂可得哉?此已进于肤鞟矣,而抑知仍未得其肯綮? 师思者,“师狮”而已,狮非可师也,必得真师传受,而后吾心之思可同归于一。
何以吾心之思不可师?必得真师之传受,而后吾心之思可不谬而同归。
未识所传者何法?所受者何义?则又不可得解,而笔墨不能尽矣。
昔者释迦如来,在世八十年,为无量人天声闻菩萨。
说五戒八戒,大小乘戒,四谛,十二缘起,大波罗密,四无量心,三明六通,三十七品,十方,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世谛,第一义谛,无量诸解脱,三昧总持门,菩萨涅槃,常住法性,庄严佛土,成就众生,度天人,教菩萨,一切妙道,可谓广大周密,廓法界于无疆;彻性海于无际,权术渐顿,无遗事矣。
最后独以正法眼付大迎叶,令祖祖相传,别行于世,所谓教外
他如披阅寻绎,殚思竭识,而仅得其肤鞟者,固不具论。
如卓吾李公读至结尾“顿脱群思,潜心正果”两句,知九头为九思,分至无思而后可,似得其肯綮矣,而不知仍得其肤鞟? 提纲云:“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
”明悟者解上句则曰:“狮”者,“思”也;“师狮”者,师心也。
“授”者,传也;“授受”者,传受也。
师心而悟道与传受而得道,虽有安勉之殊,而总归于一致。
解下句,则曰“盗道”也,“缠禅”也,“静九灵”也,权术渐顿之目也,即申由此同归之象,已超于李解矣,而抑知仍系得其肤鞟? 更有卓识者,解上句则曰:“师狮”者,师心而已,道非可以师心而得;“授受”者,授教而已,道非可以不悟而传。
师心之非,与授教之非同也。
解下句则曰:道非可盗也,禅非可缠也,九灵亦何能静?欲不悟而得,则为“盗道”;欲师心而得,则为“缠禅”。
“师狮授受”之非,是犹“盗道缠禅”,而欲静九灵以归于一也,岂可得哉?此已进于肤鞟矣,而抑知仍未得其肯綮? 师思者,“师狮”而已,狮非可师也,必得真师传受,而后吾心之思可同归于一。
何以吾心之思不可师?必得真师之传受,而后吾心之思可不谬而同归。
未识所传者何法?所受者何义?则又不可得解,而笔墨不能尽矣。
昔者释迦如来,在世八十年,为无量人天声闻菩萨。
说五戒八戒,大小乘戒,四谛,十二缘起,大波罗密,四无量心,三明六通,三十七品,十方,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世谛,第一义谛,无量诸解脱,三昧总持门,菩萨涅槃,常住法性,庄严佛土,成就众生,度天人,教菩萨,一切妙道,可谓广大周密,廓法界于无疆;彻性海于无际,权术渐顿,无遗事矣。
最后独以正法眼付大迎叶,令祖祖相传,别行于世,所谓教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