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第2页
住。
”“端坐莲台,运心三界,慧眼遥观.遍周宇宙。
”即《金刚经》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已默示无心之妙境矣。
“霎时开口道:‘悟空,你师父顷刻有伤身之难,不久便来寻你。
你只在此处,我与唐僧说,还同你去取经,了成正果。
’大圣皈依,侍立于宝莲台下。
”噫!一心清净观,是佛真实义;定慧不相离,住心三皈处。
放而不放,无心之真也。
故提纲曰:“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 “三藏五更时出了村舍,又饥又渴;呆子纵起空中,仔细观看,一望全无村舍。
”是神不守舍,有舍而不见舍,观之不真。
如欲療饥,而不能得斋;欲止渴,而不能得水,无心之假境界也。
故忽见假行者,而认为真行者;见假水,而认为真水;见假行者“无我去不得”之言,而认为真来缠我;见假行者变脸,而认为真行者变脸;见假行者轮棒砑脊背,而认为真行者轮棒砑脊背。
己自一片昏迷,能无昏晕在地,包袱牒文一并失去而不知?此不辨善恶真假,而无心之为害也。
“八戒托钵化斋,无心之间,忽见草舍,变容乞饭;已得满钵,又遇沙僧舀水,欢欢喜喜而回。
”盖以为其心清净,空无烦恼,若见满钵矣。
岂知“白马撒缰,在路旁长嘶跑跳,行李担不见踪迹”乎?心因求静而转纷驰,假之乱真也如是。
八戒道:“还是孙行者赶走的余党,来此打杀师父,抢了行李。
”沙僧道:“师父还未伤命。
”长老道:“好泼猴,打杀我也!”归罪行者之赶走贼党,而不归咎唐僧之赶走行者;知师父之未伤命,而不知师父之已失心;见行者之打杀我,而不见似行者之打杀我;不见我之赶逐行者,而致来似行者之打杀我;致来似行者之打杀我,抢去包袱,而以为真行者之打杀我,抢去包袱也。
师徒识昧目迷,总缘无心之故。
八戒要讨包袱,安息师父于化斋之家。
妈妈道:“刚才说是东土往西天去的,怎么又有一起?”八戒笑道:“就是我。
”盖人只一心而真假分,何曾有二?真去则假来,假
”“端坐莲台,运心三界,慧眼遥观.遍周宇宙。
”即《
“霎时开口道:‘悟空,你师父顷刻有伤身之难,不久便来寻你。
你只在此处,我与唐僧说,还同你去取经,了成正果。
’大圣皈依,侍立于宝莲台下。
”噫!一心清净观,是佛真实义;定慧不相离,住心三皈处。
放而不放,无心之真也。
故提纲曰:“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 “三藏五更时出了村舍,又饥又渴;呆子纵起空中,仔细观看,一望全无村舍。
”是神不守舍,有舍而不见舍,观之不真。
如欲療饥,而不能得斋;欲止渴,而不能得水,无心之假境界也。
故忽见假行者,而认为真行者;见假水,而认为真水;见假行者“无我去不得”之言,而认为真来缠我;见假行者变脸,而认为真行者变脸;见假行者轮棒砑脊背,而认为真行者轮棒砑脊背。
己自一片昏迷,能无昏晕在地,包袱牒文一并失去而不知?此不辨善恶真假,而无心之为害也。
“八戒托钵化斋,无心之间,忽见草舍,变容乞饭;已得满钵,又遇沙僧舀水,欢欢喜喜而回。
”盖以为其心清净,空无烦恼,若见满钵矣。
岂知“白马撒缰,在路旁长嘶跑跳,行李担不见踪迹”乎?心因求静而转纷驰,假之乱真也如是。
八戒道:“还是孙行者赶走的余党,来此打杀师父,抢了行李。
”沙僧道:“师父还未伤命。
”长老道:“好泼猴,打杀我也!”归罪行者之赶走贼党,而不归咎唐僧之赶走行者;知师父之未伤命,而不知师父之已失心;见行者之打杀我,而不见似行者之打杀我;不见我之赶逐行者,而致来似行者之打杀我;致来似行者之打杀我,抢去包袱,而以为真行者之打杀我,抢去包袱也。
师徒识昧目迷,总缘无心之故。
八戒要讨包袱,安息师父于化斋之家。
妈妈道:“刚才说是东土往西天去的,怎么又有一起?”八戒笑道:“就是我。
”盖人只一心而真假分,何曾有二?真去则假来,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