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悟一子曰:犹龙氏曰:“人之大患,以我有身;我若无身,又复何患?”予则曰:人之大患,以我有心;我若无心,又更何患?《南华经》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
”予则曰:吾守心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
何以故?有心为取法。
有心为不善,为取非法;有心为善,为取非非法。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应舍非法,舍非非法,舍法何心何有?故无守无心,明万法之幽邃矣。
然谓无心而放心于无,其为害甚于有心,何以故?圆明未照,为善恶混淆,所谓茫荡空也。
“大圣起在空中,进退两难;还见唐僧,更不答应,兜住马,即念《紧箍儿咒》。
”放心于无,而落于茫荡空也。
岂知无心之无,有而不有,放而不放,所以去得西天。
若一味茫荡,如何去得?“行者曰:‘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
’三藏道:‘实不要你。
’又念真言,更不回心。
”是真茫荡空矣。
大圣只得又起空中”,盖欲无心而并放真心,不能强人而使之悟是心也。
“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心,且告诉观音菩萨去来。
”’观音者,神观察识之清净海也。
行者道:“那长老背义忘恩,反将弟子驱逐,直迷了一片善缘,更不察皂白之苦。
”迷心不察,其无心为害,不已甚乎?菩萨道:“三藏一心秉善,你打杀许多草寇,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
”若曰一心为善,而不善之心宜放也。
行者道:“纵是我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
”若曰心有功有罪,嗔心之为不善,而并放其为善之心,其可乎?此告诉观音菩萨者,非诉苦也,在神观慧照之处,分剖心之宜放不宜放,而论定其妙理也。
论到念《松箍儿咒》,方是心无拘束,复还元体。
然“《紧箍儿咒》传自如来,却无甚《松箍儿咒》”,无咒可传,出于自然而然,不到如来地位,不能解脱也。
故曰:“我去拜告如来,求念《松箍儿咒》去也。
”妙哉菩萨!放之既不可,松之又不得,曰:“你且
”予则曰:吾守心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
何以故?有心为取法。
有心为不善,为取非法;有心为善,为取非非法。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应舍非法,舍非非法,舍法何心何有?故无守无心,明万法之幽邃矣。
然谓无心而放心于无,其为害甚于有心,何以故?圆明未照,为善恶混淆,所谓茫荡空也。
“大圣起在空中,进退两难;还见唐僧,更不答应,兜住马,即念《紧箍儿咒》。
”放心于无,而落于茫荡空也。
岂知无心之无,有而不有,放而不放,所以去得西天。
若一味茫荡,如何去得?“行者曰:‘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
’三藏道:‘实不要你。
’又念真言,更不回心。
”是真茫荡空矣。
大圣只得又起空中”,盖欲无心而并放真心,不能强人而使之悟是心也。
“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心,且告诉观音菩萨去来。
”’观音者,神观察识之清净海也。
行者道:“那长老背义忘恩,反将弟子驱逐,直迷了一片善缘,更不察皂白之苦。
”迷心不察,其无心为害,不已甚乎?菩萨道:“三藏一心秉善,你打杀许多草寇,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
”若曰一心为善,而不善之心宜放也。
行者道:“纵是我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
”若曰心有功有罪,嗔心之为不善,而并放其为善之心,其可乎?此告诉观音菩萨者,非诉苦也,在神观慧照之处,分剖心之宜放不宜放,而论定其妙理也。
论到念《松箍儿咒》,方是心无拘束,复还元体。
然“《紧箍儿咒》传自如来,却无甚《松箍儿咒》”,无咒可传,出于自然而然,不到如来地位,不能解脱也。
故曰:“我去拜告如来,求念《松箍儿咒》去也。
”妙哉菩萨!放之既不可,松之又不得,曰:“你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