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闹金□左山右兜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 第3页
尊对行者道:‘悟空,你晓得我两个出门迟滞者何也?’行者道:‘不知。
’”惟知此降龙、伏虎之要妙,而后为格之尽,知之至也。
罗汉道:“如来吩咐:‘失了金丹砂,就叫孙悟空上离很天太上老君处寻他踪迹。
’”老君为《鼎》卦之五爻,五虚中而能容物,故能止意而不动。
金刚琢为鼎之黄耳,刚以柔节,金而兼玉,始终如一,故能套诸物而无遗。
前第六回用此宝贝,打中大圣之时,诠解已悉。
此明老君失中之由,在于童子昏昧,非真老君失其虚中,而令意土纷扰也。
明人心自有灵童,而昏昧不觉,以致率意冥行,为邪作怪,使性命莫保也。
夫以化质之器具,而反为害圣魔头,总此一物之纵放出入而且。
此收伏还返之机,贵自己密察,而非他人能助。
“行者眼不转睛,东张西看”,神观也。
“忽见童儿盹睡,青牛不在,道:‘老官,走了牛也!走了牛也!’”正寻着脚色,真知实见也。
“童儿忽醒”,如梦始觉。
“今已七日”,“七日来复,天心复见”之候也。
查出偷去金刚琢,方为物格而知至矣。
“老君执芭蕉扇”,执清虚之气而致虚中之物,即执中存诚之义。
“高叫:‘牛儿!还不归家?’那魔即认得主人公,一扇而圈子丢,再扇而本相视。
”所谓“一声唤转灵童子,二气还虚本太清”。
“老君跨牛归天,众神取兵回去,师徒整装离洞。
”意定心宁,妙在如来之慧眼指示。
学道者各具如来之慧眼,奈何独不自认主人公哉? 篇中老君道“七返火丹,吃了一粒,该睡七日”之语,另有妙谛。
“七返”为炼成之神火,服食之后,醉骨酥筋,原有七日大休歇,正是大醒,非大寐也。
仙师特于昏睡放牛处,闲闲逗露耳。
还丹之妙,各篇已经尽泄,明考察焉。
’”惟知此降龙、伏虎之要妙,而后为格之尽,知之至也。
罗汉道:“如来吩咐:‘失了金丹砂,就叫孙悟空上离很天太上老君处寻他踪迹。
’”老君为《鼎》卦之五爻,五虚中而能容物,故能止意而不动。
金刚琢为鼎之黄耳,刚以柔节,金而兼玉,始终如一,故能套诸物而无遗。
前第六回用此宝贝,打中大圣之时,诠解已悉。
此明老君失中之由,在于童子昏昧,非真老君失其虚中,而令意土纷扰也。
明人心自有灵童,而昏昧不觉,以致率意冥行,为邪作怪,使性命莫保也。
夫以化质之器具,而反为害圣魔头,总此一物之纵放出入而且。
此收伏还返之机,贵自己密察,而非他人能助。
“行者眼不转睛,东张西看”,神观也。
“忽见童儿盹睡,青牛不在,道:‘老官,走了牛也!走了牛也!’”正寻着脚色,真知实见也。
“童儿忽醒”,如梦始觉。
“今已七日”,“七日来复,天心复见”之候也。
查出偷去金刚琢,方为物格而知至矣。
“老君执芭蕉扇”,执清虚之气而致虚中之物,即执中存诚之义。
“高叫:‘牛儿!还不归家?’那魔即认得主人公,一扇而圈子丢,再扇而本相视。
”所谓“一声唤转灵童子,二气还虚本太清”。
“老君跨牛归天,众神取兵回去,师徒整装离洞。
”意定心宁,妙在如来之慧眼指示。
学道者各具如来之慧眼,奈何独不自认主人公哉? 篇中老君道“七返火丹,吃了一粒,该睡七日”之语,另有妙谛。
“七返”为炼成之神火,服食之后,醉骨酥筋,原有七日大休歇,正是大醒,非大寐也。
仙师特于昏睡放牛处,闲闲逗露耳。
还丹之妙,各篇已经尽泄,明考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