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卷三
◆《春秋》
◇刘子玄误说周之诸侯用夏正
刘子玄《史通》云:“春秋诸国皆用夏正,鲁以行天子礼仪,故独用周家正朔。
至如书元年春正月者,年即鲁君之年,月则周王之月,考所纪书年,始达此义。
而自古说《春秋》者,妄为解释。
”明曰:“古者孟春之月,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奉而行之,安有周代诸侯而用夏家正朔按文十七年《左传》郑子家与晋赵宣子书云:“二年六月壬申,朝于齐。
”杜《注》云:“郑文公二年六月日,即鲁庄公二十三年六月二十日也。
”此即诸侯奉行周正之明文也,而子玄不精鲁史,妄斥先儒说经典之玷,不可以训。
或曰:“《春秋后序》是杜因E所书,(阙三字)曲沃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
所书是魏国《史记》,魏本周之诸侯,何故不用周正也?”魏国之兴,在周之末,时称战国。
鲁不臣周,自造史书,追书前代称王,改朔用夏正。
而子玄执战国之史,而论春秋之制,以末正本,无乃悖乎 ◇善者信矣 隐六年《左传》云:“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荑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植,则善者信矣。
’”明曰:“‘信’当读为屈伸,古者多用‘信’字为‘伸’。
《易·系辞》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此其类焉。
《传》言善者信,善者谓嘉谷之苗也。
恶者常盛,则嘉谷之苗屈;恶草除,则嘉谷之苗伸。
故知‘信’即古之‘伸’字也。
” ◇卫桓公名 隐四年卫州吁杀其君完,即桓公也。
诸儒读皆如字,明曰:“非也。
‘完’当作‘’,何以知之夫名以昭实,终将讳之,故既葬而为谥,若卫侯名‘完’,岂得谥之‘桓’乎故知‘完’当作‘’。
按字书容貌之‘’従白下八,俗书‘完’作‘’与容貌之貌相似。
是桓公本名‘’,传写误为‘完’也。
” ◇荆败蔡师于莘 庄十年,荆败蔡师于莘。
《公羊》曰:“荆者,州名。
州不若国,贬之若荆州之夷然也。
”《谷梁》曰:“荆,楚也。
何为谓之荆狄之也。
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
”左氏无此解。
杜元凯曰:“荆,楚本号也。
谭、赵取《公》、《谷》为解。
”明曰:“杜说是也。
且一国两号,其国有三。
殷商,唐晋,并此楚荆,著在经典,坦然明白。
按《礼记》云:‘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
又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则荆为楚之本号,亦已明矣。
故庄四年《传》称‘荆尸而举’,又曰‘楚武王荆尸’,皆谓举其先代之军法也。
必若以其侵伐中国贬曰‘荆’,则狄入卫、吴入州来,何故不举州名以贬之乎按禹四海之内都署九州,而执玉帛万国。
则是州大而国小也,岂加大于小而为贬乎且庄二十三年‘荆人来聘’,又何罪而曰‘荆’楚败徐于娄林,又何功而书‘楚’?”但当时史官,承告而书,不以此为褒贬也。
按《春秋》之例,但举国不称人,即为贬,未有去其国号而举州名为贬者也。
或曰:“既不以荆为贬《经》书‘荆’而《传》称‘楚’何也?”答曰:“当此之时,楚国实名‘荆’。
左氏为《传》之时,近书之为‘楚’耳。
推此诸文,则记事之义,为得其实矣。
” ◇金鼓以声气也 僖二十二年《左传》曰:“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杜元凯曰:“金鼓以佐士众之声气也。
”明曰:“非也。
按上文云‘三军以利用’,下文云‘声盛致志’,则是金鼓所以佐士众之气。
若谓佐士众之声气,则于文理乖矣。
” ◇葛藟庇本根 文七年乐豫曰:“公族,公室之枝叶也。
若去之,则根本无所庇荫矣。
葛藟犹能庇其本根。
”杜《注》云:“葛之能藟蔓繁茂者,以本根庇荫之多也。
且庇荫者,自上及下之辞也。
”此理炳明,不注亦得。
◇文马 宣二年,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
杜《注》曰:“画马为文,四百匹也。
”明曰:“杜说非也。
文马者,马之毛色自有文彩,重其难得。
若画为文,乃是常马,何足贵乎?” ◇姞吉人 宣五年《左传》云:“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而生穆公。
石癸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藩。
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
’”明曰:“石癸所言,是论‘姞’字之义。
义即当时‘姞’従人作佶,后代改之従女。
若当是従女,安得吉人之语乎故是知従女者,失其义也。
” ◇敝邑之幸 成二年,齐宾媚人对晋人曰:“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
敝邑之幸,亦云従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杜《注》曰:“言完全之时,尚不敢违晋,今若不幸,即従命也。
”明曰:“杜《注》误也。
今寻其辞意,言背城一战,战若幸胜,尚当従晋命;若不幸而败,固不敢不服也。
幸一战而获胜,非谓完全之时也。
” ◇两观 定二年,雉门及两观灾,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
赵子曰:“复作两观,讥仍旧也。
其意言诸侯无两观,有者,僭天子也。
今因天灾,宜废之。
”明曰:“按左氏及《毛诗》、《礼记》,天子有灵台,诸侯有观台。
灵台者,别地为之,观台者,因门为之。
凡台望云物,如灾祥、水旱,逆为之备,不可无也。
《左传》曰:‘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
’《礼运》曰:‘天子诸侯台门,大夫不台门’,此以崇为贵也。
台门即两观也。
由此言之,诸侯之有两观,亦以明矣。
”或曰:“鲁以周公,故得有两观。
其馀诸侯,不当有也。
”答曰:“若后者复作是也,又何讥乎?”又曰:“非讥何以书也?”答曰:“《春秋》之义,有褒而书者,有贬而书者,有讥而书者,非褒贬讥而书者,有国之大事法合书者。
即此‘新作雉门及两观’,及僖二十年‘新作南门’之类也,于法自当书
至如书元年春正月者,年即鲁君之年,月则周王之月,考所纪书年,始达此义。
而自古说《春秋》者,妄为解释。
”明曰:“古者孟春之月,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奉而行之,安有周代诸侯而用夏家正朔按文十七年《
”杜《注》云:“郑文公二年六月日,即鲁庄公二十三年六月二十日也。
”此即诸侯奉行周正之明文也,而子玄不精鲁史,妄斥先儒说经典之玷,不可以训。
或曰:“《春秋后序》是杜因E所书,(阙三字)曲沃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
所书是魏国《
鲁不臣周,自造史书,追书前代称王,改朔用夏正。
而子玄执战国之史,而论春秋之制,以末正本,无乃悖乎 ◇善者信矣 隐六年《左传》云:“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荑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植,则善者信矣。
’”明曰:“‘信’当读为屈伸,古者多用‘信’字为‘伸’。
《易·系辞》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此其类焉。
《传》言善者信,善者谓嘉谷之苗也。
恶者常盛,则嘉谷之苗屈;恶草除,则嘉谷之苗伸。
故知‘信’即古之‘伸’字也。
” ◇卫桓公名 隐四年卫州吁杀其君完,即桓公也。
诸儒读皆如字,明曰:“非也。
‘完’当作‘’,何以知之夫名以昭实,终将讳之,故既葬而为谥,若卫侯名‘完’,岂得谥之‘桓’乎故知‘完’当作‘’。
按字书容貌之‘’従白下八,俗书‘完’作‘’与容貌之貌相似。
是桓公本名‘’,传写误为‘完’也。
” ◇荆败蔡师于莘 庄十年,荆败蔡师于莘。
《公羊》曰:“荆者,州名。
州不若国,贬之若荆州之夷然也。
”《谷梁》曰:“荆,楚也。
何为谓之荆狄之也。
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
”左氏无此解。
杜元凯曰:“荆,楚本号也。
谭、赵取《公》、《谷》为解。
”明曰:“杜说是也。
且一国两号,其国有三。
殷商,唐晋,并此楚荆,著在经典,坦然明白。
按《礼记》云:‘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
又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则荆为楚之本号,亦已明矣。
故庄四年《传》称‘荆尸而举’,又曰‘楚武王荆尸’,皆谓举其先代之军法也。
必若以其侵伐中国贬曰‘荆’,则狄入卫、吴入州来,何故不举州名以贬之乎按禹四海之内都署九州,而执玉帛万国。
则是州大而国小也,岂加大于小而为贬乎且庄二十三年‘荆人来聘’,又何罪而曰‘荆’楚败徐于娄林,又何功而书‘楚’?”但当时史官,承告而书,不以此为褒贬也。
按《春秋》之例,但举国不称人,即为贬,未有去其国号而举州名为贬者也。
或曰:“既不以荆为贬《经》书‘荆’而《传》称‘楚’何也?”答曰:“当此之时,楚国实名‘荆’。
左氏为《传》之时,近书之为‘楚’耳。
推此诸文,则记事之义,为得其实矣。
” ◇金鼓以声气也 僖二十二年《左传》曰:“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杜元凯曰:“金鼓以佐士众之声气也。
”明曰:“非也。
按上文云‘三军以利用’,下文云‘声盛致志’,则是金鼓所以佐士众之气。
若谓佐士众之声气,则于文理乖矣。
” ◇葛藟庇本根 文七年乐豫曰:“公族,公室之枝叶也。
若去之,则根本无所庇荫矣。
葛藟犹能庇其本根。
”杜《注》云:“葛之能藟蔓繁茂者,以本根庇荫之多也。
且庇荫者,自上及下之辞也。
”此理炳明,不注亦得。
◇文马 宣二年,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
杜《注》曰:“画马为文,四百匹也。
”明曰:“杜说非也。
文马者,马之毛色自有文彩,重其难得。
若画为文,乃是常马,何足贵乎?” ◇姞吉人 宣五年《左传》云:“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而生穆公。
石癸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藩。
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
’”明曰:“石癸所言,是论‘姞’字之义。
义即当时‘姞’従人作佶,后代改之従女。
若当是従女,安得吉人之语乎故是知従女者,失其义也。
” ◇敝邑之幸 成二年,齐宾媚人对晋人曰:“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
敝邑之幸,亦云従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杜《注》曰:“言完全之时,尚不敢违晋,今若不幸,即従命也。
”明曰:“杜《注》误也。
今寻其辞意,言背城一战,战若幸胜,尚当従晋命;若不幸而败,固不敢不服也。
幸一战而获胜,非谓完全之时也。
” ◇两观 定二年,雉门及两观灾,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
赵子曰:“复作两观,讥仍旧也。
其意言诸侯无两观,有者,僭天子也。
今因天灾,宜废之。
”明曰:“按左氏及《毛诗》、《礼记》,天子有灵台,诸侯有观台。
灵台者,别地为之,观台者,因门为之。
凡台望云物,如灾祥、水旱,逆为之备,不可无也。
《左传》曰:‘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
’《礼运》曰:‘天子诸侯台门,大夫不台门’,此以崇为贵也。
台门即两观也。
由此言之,诸侯之有两观,亦以明矣。
”或曰:“鲁以周公,故得有两观。
其馀诸侯,不当有也。
”答曰:“若后者复作是也,又何讥乎?”又曰:“非讥何以书也?”答曰:“《春秋》之义,有褒而书者,有贬而书者,有讥而书者,非褒贬讥而书者,有国之大事法合书者。
即此‘新作雉门及两观’,及僖二十年‘新作南门’之类也,于法自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