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悟一子曰:人心如稂莠,道心如嘉禾。
若除尽凡心而无圣解,譬无谷而芟荑稗也。
荑稗芟尽,一空田而己,如何便可填得饥债?祖师曰:“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是也。
提纲心猿之“心”,即道心也。
道心,非心中思虑之神,乃五行中精一之神也。
必得此心,方为真种,故有虞氏特著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妙。
读者错认人心为心猿,而不识美猴王为精一之真种,是认螟蛉作亲儿也。
然此心未离于五行,犹是生死轮回之根蒂。
必自有为而造至于无为,心佛两忘,善恶俱泯,方为超神入化,出世无上之大乘。
开首一词,本紫阳真人原文,字字牟尼,切须熟玩。
其“知之须会无心决”-句,明指不可执心之奥旨也。
盖精一之妙,自虚空中来,不是心,不是佛,乃无相之真如,无体之真相;始始于攒簇,终终于浑忘;终终始始,万劫不坏者也。
若上敬修心,总有伯钦之大力,亦仅可免于虎口,安能超出界外哉?然此事难知,故词内两以“知”字示人,谓能知得,方能行得也。
如:伯钦在两界山,见那猴求救,道:“不知真假何如?”那猴道:“是真!决不敢虚谬!”即世尊所云“我今为汝保任此事,决定成就”之意。
绝顶揭起六字,猴精果然出穴,别有玄旨,非笔所能荆惟知人心之不可不灭,道心之不可不生,灭人心,生道心,使是修道起脚。
故救出心猴,而即别名“行者”,知之真而行之始也。
行之第一步,先在伏虎。
“过了两界山,忽见猛虎。
”此虎非心内陷心之虎,乃身外资身之虎,故曰:“送衣服与我穿的。
”“一见行者,伏尘不动。
”虎性不狂,与心猴归正无二。
取件衣裳,可为一体。
行者之伏
若除尽凡心而无圣解,譬无谷而芟荑稗也。
荑稗芟尽,一空田而己,如何便可填得饥债?祖师曰:“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是也。
提纲心猿之“心”,即道心也。
道心,非心中思虑之神,乃五行中精一之神也。
必得此心,方为真种,故有虞氏特著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妙。
读者错认人心为心猿,而不识美猴王为精一之真种,是认螟蛉作亲儿也。
然此心未离于五行,犹是生死轮回之根蒂。
必自有为而造至于无为,心佛两忘,善恶俱泯,方为超神入化,出世无上之大乘。
开首一词,本紫阳真人原文,字字牟尼,切须熟玩。
其“知之须会无心决”-句,明指不可执心之奥旨也。
盖精一之妙,自虚空中来,不是心,不是佛,乃无相之真如,无体之真相;始始于攒簇,终终于浑忘;终终始始,万劫不坏者也。
若上敬修心,总有伯钦之大力,亦仅可免于虎口,安能超出界外哉?然
如:伯钦在两界山,见那猴求救,道:“不知真假何如?”那猴道:“是真!决不敢虚谬!”即世尊所云“我今为汝保任此事,决定成就”之意。
绝顶揭起六字,猴精果然出穴,别有玄旨,非笔所能荆惟知人心之不可不灭,道心之不可不生,灭人心,生道心,使是修道起脚。
故救出心猴,而即别名“行者”,知之真而行之始也。
行之第一步,先在伏虎。
“过了两界山,忽见猛虎。
”此虎非心内陷心之虎,乃身外资身之虎,故曰:“送衣服与我穿的。
”“一见行者,伏尘不动。
”虎性不狂,与心猴归正无二。
取件衣裳,可为一体。
行者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