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2页
然两片唇。
见无忍人之心而有杀人之器也。
青脸獠牙,朱红头发,非噬人之厉鬼乎?虽大圣之正气亦塞于天地,可与抵敌,其如草头鹰犬之起趋,大圣羽翼之惊遁何哉! 大圣知大难已作,就把金箍棒藏在耳内,变作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即明夷之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也。
”。
盖卷藏其明,示不高飞;隐去其迹,使不见飞也。
六兄弟一起吆喝,见小人一得志而同声共吠之可畏。
二郎圆睁凤眼,而何以圆睁?见平时犹假饰,仓猝之狰狞毕露矣。
变作饿鹰抖开翅打,岂非恃其爪喙之利乎?大圣变作大鹚老,冲天而去,即明夷之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者是也。
盖近者既不可潜,犹可入于左腹幽隐之处。
执卑顺之节,得明夷之心出门而远遁也。
鹚老者,示以卑顺有义也。
二郎急变大海鹤攒上云霄来嗛,仍用喙也。
大圣入涧变作鱼儿,潜伏之至矣。
二郎一变鱼鹰,似青鹞非青鹞,妆青也;似鹭鸶非鹭鸶,私赂也;似老鹳非老鹳,权老也。
大圣打个花便走,似鲤鱼非鲤鱼,循理也;似鳜鱼非鳜鱼,良贵也;似黑鱼非黑鱼,真清也;似鲂鱼非鲂鱼,内方也。
二郎赶上来啄一嘴,仍用喙也。
大圣变作水蛇钻入草中,非虺非蛇,潜于草莽也。
二郎变作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
吁!二郎始终用喙而最后最可畏。
仙师描写至此,不觉令人通身汗下。
大圣又变作花鸨,能群居,自有行列,乃群而不党之物。
二郎鹰鸦之侣宜可用群而免患,乃反恶其与鸾凤相交为耻,即挟弹击打,见邪正之不两立也。
然何以不变而用弹?大凡小人恶君子,每不自发难端,嗾人弹击以害之。
不变之中而有甚变也。
大圣趋机滚下山崖,又变一座土地庙。
此一变之妙,微言奥义,非世人所识。
或批为文字之化境,或批为猴头庙以谑之,经数百年无能一窥。
盖大圣变庙之妙,宜乎识者之寡俦也。
大圣何以不可变而必变显然不可掩之庙,又何处不可遁而必变二郎而反入必不可入之二郎庙?其义已明白显著。
欲知其义者,须读剥之上九“硕果不食,君子载与,小人剥庐”也。
是时也,大圣登天无路,入地无门,蒙难坚贞,诸阳消尽,独上仅存。
君子在上为众阴之庇,如庐舍然。
倘剥极而食其果,是自失其所庇也。
究极于终,剥阳即所以自剥。
故大圣变为庙如庐舍以止之,复变为二郎以同之,复入二郎之庙以示大圣之庙即二郎之庙,二郎之庙即大圣之庙以晓之。
故曰:“郎君不要嚷,庙宇已姓孙了。
”言剥孙之庐即剥杨之庐,杨庐即孙庐也。
所以硕大之果,戒小人之不食,宜顺时而止也。
至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为旗杆,其中又有妙义。
君子避难遁世,贵先不贵后。
如众皆先而我独后,是失时而贾祸。
故无首而潜,遁之至也。
遁而在尾,有形迹可窥矣。
故遁之初六曰:“遁尾,厉。
”大圣当姤而遁,天道之潜也,犹难掩于尾遁之危,识乎尾遁者乎!仙师特借其尾以发明尾遁之危如此。
然遁不可尾而剥尤不可及尾。
今二郎之剥极于上,亦已及于尾,戒宜速止而返也。
至大圣口似庙门,宜享而不宜逐也;齿做门扇,齿尊而不可毁也;舌做菩萨,从慈而标现也;眼变窗棂,韬晦而糊明也。
二郎乃欲先捣窗棂,后蹋门扇,妒其明而钳其口也。
大圣方当虎变之时,众人反举照妖之镜,谦躬下士,吐哺流言,今古同辙,无足异也。
其
见无忍人之心而有杀人之器也。
青脸獠牙,朱红头发,非噬人之厉鬼乎?虽大圣之正气亦塞于天地,可与抵敌,其如草头鹰犬之起趋,大圣羽翼之惊遁何哉! 大圣知大难已作,就把金箍棒藏在耳内,变作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即明夷之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也。
”。
盖卷藏其明,示不高飞;隐去其迹,使不见飞也。
六兄弟一起吆喝,见小人一得志而同声共吠之可畏。
二郎圆睁凤眼,而何以圆睁?见平时犹假饰,仓猝之狰狞毕露矣。
变作饿鹰抖开翅打,岂非恃其爪喙之利乎?大圣变作大鹚老,冲天而去,即明夷之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者是也。
盖近者既不可潜,犹可入于左腹幽隐之处。
执卑顺之节,得明夷之心出门而远遁也。
鹚老者,示以卑顺有义也。
二郎急变大海鹤攒上云霄来嗛,仍用喙也。
大圣入涧变作鱼儿,潜伏之至矣。
二郎一变鱼鹰,似青鹞非青鹞,妆青也;似鹭鸶非鹭鸶,私赂也;似老鹳非老鹳,权老也。
大圣打个花便走,似鲤鱼非鲤鱼,循理也;似鳜鱼非鳜鱼,良贵也;似黑鱼非黑鱼,真清也;似鲂鱼非鲂鱼,内方也。
二郎赶上来啄一嘴,仍用喙也。
大圣变作水蛇钻入草中,非虺非蛇,潜于草莽也。
二郎变作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
吁!二郎始终用喙而最后最可畏。
仙师描写至此,不觉令人通身汗下。
大圣又变作花鸨,能群居,自有行列,乃群而不党之物。
二郎鹰鸦之侣宜可用群而免患,乃反恶其与鸾凤相交为耻,即挟弹击打,见邪正之不两立也。
然何以不变而用弹?大凡小人恶君子,每不自发难端,嗾人弹击以害之。
不变之中而有甚变也。
大圣趋机滚下山崖,又变一座土地庙。
此一变之妙,微言奥义,非世人所识。
或批为文字之化境,或批为猴头庙以谑之,经数百年无能一窥。
盖大圣变庙之妙,宜乎识者之寡俦也。
大圣何以不可变而必变显然不可掩之庙,又何处不可遁而必变二郎而反入必不可入之二郎庙?其义已明白显著。
欲知其义者,须读剥之上九“硕果不食,君子载与,小人剥庐”也。
是时也,大圣登天无路,入地无门,蒙难坚贞,诸阳消尽,独上仅存。
君子在上为众阴之庇,如庐舍然。
倘剥极而食其果,是自失其所庇也。
究极于终,剥阳即所以自剥。
故大圣变为庙如庐舍以止之,复变为二郎以同之,复入二郎之庙以示大圣之庙即二郎之庙,二郎之庙即大圣之庙以晓之。
故曰:“郎君不要嚷,庙宇已姓孙了。
”言剥孙之庐即剥杨之庐,杨庐即孙庐也。
所以硕大之果,戒小人之不食,宜顺时而止也。
至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为旗杆,其中又有妙义。
君子避难遁世,贵先不贵后。
如众皆先而我独后,是失时而贾祸。
故无首而潜,遁之至也。
遁而在尾,有形迹可窥矣。
故遁之初六曰:“遁尾,厉。
”大圣当姤而遁,天道之潜也,犹难掩于尾遁之危,识乎尾遁者乎!仙师特借其尾以发明尾遁之危如此。
然遁不可尾而剥尤不可及尾。
今二郎之剥极于上,亦已及于尾,戒宜速止而返也。
至大圣口似庙门,宜享而不宜逐也;齿做门扇,齿尊而不可毁也;舌做菩萨,从慈而标现也;眼变窗棂,韬晦而糊明也。
二郎乃欲先捣窗棂,后蹋门扇,妒其明而钳其口也。
大圣方当虎变之时,众人反举照妖之镜,谦躬下士,吐哺流言,今古同辙,无足异也。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