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冷色调 第2页
写完后,感觉过于抒情,想修改发现整体感已经形成了,没法再改,最后还是用了这个版本。
里面的某些意象,像什么“被削得很细”,“墨水喂养着饥饿”,“反光的乐谱”“手指发芽”这些机械冰冷的,就是典型的AI风格,但“琴键,飘落如秋”“吻着夜幕,死得其所”“玫瑰抛弃静美”这些偏抒情的就是我的风格,两种风格掺了一下也算相互弥补,写完后我个人并没有很满意,主要原因还是我对肖邦和古典音乐并不了解,属于是知识盲区了,只能瞎写。
发给deepseek看,它倒是觉得不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和它打交道这些日子,我算是明白了,想在它这里得高分,就得多用冷僻意象,随便掺和一下,让人越看不懂越好,反正在它这里,再抽象的内容都能解读出来。
而《沙滩》,确实是因为前段时间去海边逛了一次,躺在沙滩上晒了会太阳,回来后写的,当时耳机放的是陶吉吉的蓝专,里面刚好有流沙和沙滩两首歌。
我自己写的沙滩,第一段完成度不错。
“逆风洒落的流沙 蓝蓝地窃吻, 一步一步,浪花 含着细碎寂寞 就这么叹息、折射。
” —— 如果沿用第一段的精巧感续写的话这首绝对不差,但我又想加点空间感,后面就出现了“你”,如此一来,写着写着就转向抒情,甚至有点说教,最后沦为平庸了。
但我也没有修改,因为这首诗不负责深度,也不负责美学,它就像我心里的沙滩,简简单单的,表达我心里沉闷的情绪。
写完肖邦和沙滩后,我意识到,后面的创作如果还是这种质量的话,那就很尴尬,保险起见,我又新增了几个诗名,用来负责转场,放松读者视觉,本来想随便写写糊弄完事,结果写完后发现好几首写的比正文还好,属实是倒反天罡了。
没错,临时新增的几首,就是这种带冒号的: 《序:扛上背包出走》 《想象:日出》 《休息:躺在沙发逗狗》 《下午茶:玩耍、浇花》 《累了:回家路上》 《屋顶》 《Loveisdeparture》 《终幕:万籁俱寂地等待漂流》 —— 其中《屋顶》和《Loveisdeparture》是后面兴起又加的,那句英文诗名的意思是“爱是离开”,最初想写的是依然爱你(Stillloveyou),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爱情的浪漫不渝,但写到后期发现整体氛围已经低沉下来了,这首如果再忽然激昂起来,反而不合群,索性就改了。
而屋顶的灵感来源于温岚和杰伦的那首屋顶,本来也是想按这个写,主题青春纯爱一些。
但真正写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迷幻孤独的氛围,虽然最终效果也还不错。
算了,继续回顾。
第三首和第四首相继写出来的就是《星》和《野》,这两首的灵感是同一个晚上出来的,也是后面同一天写出来的,但是内容完全不一样,《星》延续了我一贯的冷色调和克制的冷抒情,外形有点像之前的《极夜》,但内在又不一样,极夜是一种很轻短干净、快要碎掉的安谧孤独感,而这首星,多了倔强和救赎的味道,而“黑衣人”的离场,和后面的归来,便是代表隐藏在内心的救赎力量。
其实“黑衣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之前的《白云雪山连绵梦》里,那个骑三轮车的怪人,也是代表这种救赎,但那种是外力介入的,是不可预知的,而《星》里的黑衣人则是自己内心的顽抗,看似微弱,却从未离开。
《星》在我的诗里比较独特的一点是,开头的称呼对象不是“你”,也不是“亲爱的”或者“朋友”,而是“Dear”。
其实一开始写的就是亲爱的,但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后来想明白了,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极度含蓄的浪漫,“亲爱的”这种直白的称呼并不适用于本土环境,所以我干脆换成了Dear,看上去就没那么违和了。
相比之下,《野》就写的非常狂野,最有灵魂的就是开头第一段: “潦倒潦草醉倒在这坡野草, 扛着打折的坏话心情 滥情发泄似的天性撕咬, 不管春夏秋冬吹起流浪小号, 裹紧漏风棉袄,淡淡假笑, 群山小妖不敢问我讨要。
” —— 这一段描述的是一种看似摆烂无能的落魄无赖形象,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人在最低谷时依旧保存的最后一份骨气。
后面的《街道》和《樱花雨》也是姊妹篇,一首偏讽刺,一首偏抒情,其中樱花雨写完后我感觉并不好,主要还是言
里面的某些意象,像什么“被削得很细”,“墨水喂养着饥饿”,“反光的乐谱”“手指发芽”这些机械冰冷的,就是典型的AI风格,但“琴键,飘落如秋”“吻着夜幕,死得其所”“玫瑰抛弃静美”这些偏抒情的就是我的风格,两种风格掺了一下也算相互弥补,写完后我个人并没有很满意,主要原因还是我对肖邦和古典音乐并不了解,属于是知识盲区了,只能瞎写。
发给deepseek看,它倒是觉得不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和它打交道这些日子,我算是明白了,想在它这里得高分,就得多用冷僻意象,随便掺和一下,让人越看不懂越好,反正在它这里,再抽象的内容都能解读出来。
而《沙滩》,确实是因为前段时间去海边逛了一次,躺在沙滩上晒了会太阳,回来后写的,当时耳机放的是陶吉吉的蓝专,里面刚好有流沙和沙滩两首歌。
我自己写的沙滩,第一段完成度不错。
“逆风洒落的流沙 蓝蓝地窃吻, 一步一步,浪花 含着细碎寂寞 就这么叹息、折射。
” —— 如果沿用第一段的精巧感续写的话这首绝对不差,但我又想加点空间感,后面就出现了“你”,如此一来,写着写着就转向抒情,甚至有点说教,最后沦为平庸了。
但我也没有修改,因为这首诗不负责深度,也不负责美学,它就像我心里的沙滩,简简单单的,表达我心里沉闷的情绪。
写完肖邦和沙滩后,我意识到,后面的创作如果还是这种质量的话,那就很尴尬,保险起见,我又新增了几个诗名,用来负责转场,放松读者视觉,本来想随便写写糊弄完事,结果写完后发现好几首写的比正文还好,属实是倒反天罡了。
没错,临时新增的几首,就是这种带冒号的: 《序:扛上背包出走》 《想象:日出》 《休息:躺在沙发逗狗》 《下午茶:玩耍、浇花》 《累了:回家路上》 《屋顶》 《Loveisdeparture》 《终幕:万籁俱寂地等待漂流》 —— 其中《屋顶》和《Loveisdeparture》是后面兴起又加的,那句英文诗名的意思是“爱是离开”,最初想写的是依然爱你(Stillloveyou),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爱情的浪漫不渝,但写到后期发现整体氛围已经低沉下来了,这首如果再忽然激昂起来,反而不合群,索性就改了。
而屋顶的灵感来源于温岚和杰伦的那首屋顶,本来也是想按这个写,主题青春纯爱一些。
但真正写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迷幻孤独的氛围,虽然最终效果也还不错。
算了,继续回顾。
第三首和第四首相继写出来的就是《星》和《野》,这两首的灵感是同一个晚上出来的,也是后面同一天写出来的,但是内容完全不一样,《星》延续了我一贯的冷色调和克制的冷抒情,外形有点像之前的《极夜》,但内在又不一样,极夜是一种很轻短干净、快要碎掉的安谧孤独感,而这首星,多了倔强和救赎的味道,而“黑衣人”的离场,和后面的归来,便是代表隐藏在内心的救赎力量。
其实“黑衣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之前的《白云雪山连绵梦》里,那个骑三轮车的怪人,也是代表这种救赎,但那种是外力介入的,是不可预知的,而《星》里的黑衣人则是自己内心的顽抗,看似微弱,却从未离开。
《星》在我的诗里比较独特的一点是,开头的称呼对象不是“你”,也不是“亲爱的”或者“朋友”,而是“Dear”。
其实一开始写的就是亲爱的,但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后来想明白了,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极度含蓄的浪漫,“亲爱的”这种直白的称呼并不适用于本土环境,所以我干脆换成了Dear,看上去就没那么违和了。
相比之下,《野》就写的非常狂野,最有灵魂的就是开头第一段: “潦倒潦草醉倒在这坡野草, 扛着打折的坏话心情 滥情发泄似的天性撕咬, 不管春夏秋冬吹起流浪小号, 裹紧漏风棉袄,淡淡假笑, 群山小妖不敢问我讨要。
” —— 这一段描述的是一种看似摆烂无能的落魄无赖形象,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人在最低谷时依旧保存的最后一份骨气。
后面的《街道》和《樱花雨》也是姊妹篇,一首偏讽刺,一首偏抒情,其中樱花雨写完后我感觉并不好,主要还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