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冷色调
最新发布的“假日游记”这一章,算算时间,和之前的“当代年轻人精神状态”中间又是隔了一个多月,也多亏这一个多月的酝酿,假日游记写完后,感觉还不错。
瑕疵肯定是有,但这种一口气写19首的大章,本来就很难做到完美,写的越多,出错就越多。
但若没有这种“允许自己出错”的精神,恐怕很多有意思的灵感也不会诞生。
(话说回来作家助手的智能纠错功能确实好用,因为大多数作家写东西时处于半游离的状态,注意力都在构思上,手只是下意识的打字,偶尔打错字也很难发现,甚至自己来回检查几遍也很难找出全部错字,但有了这个功能真的可以节省大量检查时间,在这里不由感慨时代进步就是好!) 我对假日游记的评价是不错,这种不错主要体现在松弛感,写的比较顺手,几乎没有写完后烂到一直改那种,基本都是一遍就弄好诗的主体轮廓,后边修一修就能用了。
但是写的过程比较熬,因为有一天晚上稍微熬了会夜,十一点半左右吧,结束了写作任务,熄灯准备睡,一点多被蚊子咬醒了,偏偏还打不着,气的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继续写,一直熬到三点半多,感觉快猝死了才重新躺下。
自那一天之后,后面连着好几天都没补够觉,而这一章的大多数诗都是在那非常困倦的几天里写出来的。
因为我这个人深知状态来了一定要把握住,所以我轻易不动笔,动笔就意味着整个人身心都进入紧绷的亢奋状态,大脑被迫一直高强度构思,导致想补觉也很难多睡。
偏偏这种状态我自己也控制不了,只能强撑着一直写。
好在过程比较顺畅,一连几天都没什么阻滞感,后面甚至越写越有手感了。
顺畅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隔的时间长,加上灵感一直在记小本本,几乎每天都要记十来个关键词,时间长了素材就有了,因此,这一章我几乎没有再借助任何AI,回到了纯人工制作。
当然,这一章其实并不是这一个月每天都在写,实际上写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星期,如果不是上班的话,完全空闲的状态下只会更快,而且最近我一直在沉迷番茄小说无法自拔,不然应该也能提前几天收工。
还有一部分原因,还是要感谢前些天的雨,阴冷的天气,加上连绵夜雨,空无一人的宿舍(室友调班回家了估计),这种环境不写点东西说不过去,毕竟,文艺青年都爱雨天,一到阴雨天我就可以半死不活地emo了,昏暗的环境,很安静,很放松,很适合写些骚话。
创作的过程中,耳机里循环完了孙燕姿的所有专辑,没错,我又解锁新的冷门歌手了,以前觉得孙燕姿老唱伤感情歌不太感冒,现在倒是接受能力好了,听听挺好的。
上一次单听某一位歌手创作,还是李健,那时候我写的是“秘境”,音乐风格确实能潜意识影响我的创作,比如我听李健的歌,写出来的“秘境”就比较柔和醇厚,充满乡土情怀,听孙燕姿的歌,写出来的“假日游记”就多了一些青春活力。
接下来单独讲一讲这一章的创作背景吧。
之所以最近两年多了这个环节,是因为我觉得这些幕后创作日常对于一些喜欢文艺创作的的兄弟姐妹来说可能会很有亲切感,另外也是我抒发心情缓解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还有,很多事如果当时不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再回忆的话,是怎么也捕捉不到当时那种感觉了。
也许在多年后,我在翻阅自己作品的时候,也会纳闷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可是看到后面的解析后,遥远的记忆就破冰涌现了,那种感觉该是多么珍贵。
这一章和其他章节不同的是,这一章特地先列出了目录来,然后才开始进入正文,这种操作在我的诗歌章里并不多见,之所以这次又搞了,是因为这一章的诗整体感极强,包括诗名也是,放在一起极具现代文艺小清新的感觉,从视觉上是就很有吸引力。
而且在诗名的顺序排位上,我也特地花了心思。
本来按照计划,我只想写10-12首左右的诗,原本的顺序应该是: 1.《星》 2.《野》 3.《街道》 4.《樱花雨》 5.《漫画》 6.《呼吸感》 7.《一件风衣》 8.《面包房的猫》 9.《肖邦的夜色》 10.《沙滩》 11.《日落以后》 —— 但是这样的话,因为篇幅少了,每首我都需要完成度很高才行,而且会因为少了缓和,显得太紧绷,加上写完《肖邦的夜色》和《沙滩》后,我有点没自信了。
《肖邦的夜色》是第一首写出来的,也是唯一一首和AI一块写出来的,第一段还借鉴了杰伦的夜曲歌词,
瑕疵肯定是有,但这种一口气写19首的大章,本来就很难做到完美,写的越多,出错就越多。
但若没有这种“允许自己出错”的精神,恐怕很多有意思的灵感也不会诞生。
(话说回来作家助手的智能纠错功能确实好用,因为大多数作家写东西时处于半游离的状态,注意力都在构思上,手只是下意识的打字,偶尔打错字也很难发现,甚至自己来回检查几遍也很难找出全部错字,但有了这个功能真的可以节省大量检查时间,在这里不由感慨时代进步就是好!) 我对假日游记的评价是不错,这种不错主要体现在松弛感,写的比较顺手,几乎没有写完后烂到一直改那种,基本都是一遍就弄好诗的主体轮廓,后边修一修就能用了。
但是写的过程比较熬,因为有一天晚上稍微熬了会夜,十一点半左右吧,结束了写作任务,熄灯准备睡,一点多被蚊子咬醒了,偏偏还打不着,气的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继续写,一直熬到三点半多,感觉快猝死了才重新躺下。
自那一天之后,后面连着好几天都没补够觉,而这一章的大多数诗都是在那非常困倦的几天里写出来的。
因为我这个人深知状态来了一定要把握住,所以我轻易不动笔,动笔就意味着整个人身心都进入紧绷的亢奋状态,大脑被迫一直高强度构思,导致想补觉也很难多睡。
偏偏这种状态我自己也控制不了,只能强撑着一直写。
好在过程比较顺畅,一连几天都没什么阻滞感,后面甚至越写越有手感了。
顺畅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隔的时间长,加上灵感一直在记小本本,几乎每天都要记十来个关键词,时间长了素材就有了,因此,这一章我几乎没有再借助任何AI,回到了纯人工制作。
当然,这一章其实并不是这一个月每天都在写,实际上写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星期,如果不是上班的话,完全空闲的状态下只会更快,而且最近我一直在沉迷番茄小说无法自拔,不然应该也能提前几天收工。
还有一部分原因,还是要感谢前些天的雨,阴冷的天气,加上连绵夜雨,空无一人的宿舍(室友调班回家了估计),这种环境不写点东西说不过去,毕竟,文艺青年都爱雨天,一到阴雨天我就可以半死不活地emo了,昏暗的环境,很安静,很放松,很适合写些骚话。
创作的过程中,耳机里循环完了孙燕姿的所有专辑,没错,我又解锁新的冷门歌手了,以前觉得孙燕姿老唱伤感情歌不太感冒,现在倒是接受能力好了,听听挺好的。
上一次单听某一位歌手创作,还是李健,那时候我写的是“秘境”,音乐风格确实能潜意识影响我的创作,比如我听李健的歌,写出来的“秘境”就比较柔和醇厚,充满乡土情怀,听孙燕姿的歌,写出来的“假日游记”就多了一些青春活力。
接下来单独讲一讲这一章的创作背景吧。
之所以最近两年多了这个环节,是因为我觉得这些幕后创作日常对于一些喜欢文艺创作的的兄弟姐妹来说可能会很有亲切感,另外也是我抒发心情缓解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还有,很多事如果当时不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再回忆的话,是怎么也捕捉不到当时那种感觉了。
也许在多年后,我在翻阅自己作品的时候,也会纳闷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可是看到后面的解析后,遥远的记忆就破冰涌现了,那种感觉该是多么珍贵。
这一章和其他章节不同的是,这一章特地先列出了目录来,然后才开始进入正文,这种操作在我的诗歌章里并不多见,之所以这次又搞了,是因为这一章的诗整体感极强,包括诗名也是,放在一起极具现代文艺小清新的感觉,从视觉上是就很有吸引力。
而且在诗名的顺序排位上,我也特地花了心思。
本来按照计划,我只想写10-12首左右的诗,原本的顺序应该是: 1.《星》 2.《野》 3.《街道》 4.《樱花雨》 5.《漫画》 6.《呼吸感》 7.《一件风衣》 8.《面包房的猫》 9.《肖邦的夜色》 10.《沙滩》 11.《日落以后》 —— 但是这样的话,因为篇幅少了,每首我都需要完成度很高才行,而且会因为少了缓和,显得太紧绷,加上写完《肖邦的夜色》和《沙滩》后,我有点没自信了。
《肖邦的夜色》是第一首写出来的,也是唯一一首和AI一块写出来的,第一段还借鉴了杰伦的夜曲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