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 > 穿越宋末,海上发家 > 第83章 学宫新规

第83章 学宫新规

目录
    至元二十六年秋分,雷火书院的青铜钟第九次敲响,声音比往年多了三分沉郁——那是用阔里吉思的狼头战盔熔铸时留下的金属尾音。

    新入学的黎汉元三族学子共计一百二十人,身着绣有各自族群图腾的校服,在琼州学宫前的火山岩广场列队,目光聚焦在周益手中的金器刻刀上。

     “张老用这把刀刻下‘天工开物’,”周益的指尖抚过刀鞘上的火铳纹,刀刃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现在,我要用它刻下文明的新律法。

    ”石碑上的《琼州宪法》新增条文尚未完成,“凡火器设计,必配农具转化图”的朱砂底纹已先一步渗入岩缝,每个字的笔画都暗藏火铳膛线的螺旋。

     当刻刀落下,火星溅在“具”字末笔,恰好补上了黎文“耕”的最后一道弧线。

    “火器的准星若只瞄准战场,”周益转身时,刻刀在石碑投下的影子与火铳图腾重合,“便永远只是半截兵器。

    只有当它同时瞄准土地,才是完整的文明之器。

    ” 课堂设在露天的“天工阁”,八名黎族少年围聚在火铳拆解台前,最年长的阿沙正用柳叶刀拆卸扳机弹簧。

    “注意看这弧形,”她用黎语混着汉语讲解,弹簧在她掌心轻轻颤动,“当年勾动火药的机关,现在要勾动织机的经线。

    ”木架上的织布机已初见雏形,火铳扳机被改造成提花装置,每扣动一次,便能在黎锦上织出火铳形的稻穗纹。

     汉族学子李墨正在校勘水车图纸,手中的火铳枪管被截成三段,弧度恰好对应水流冲击的最佳角度。

    “枪管的抛物线,”他用炭笔在沙地上画出轨迹,“当年计算弹着点的公式,现在用来计算水车轮的转速。

    ”当他将枪管模型嵌入水车框架,波斯学徒易卜拉欣突然惊呼:“这弧度竟与波斯坎儿井的引流槽分毫不差!” 铁蚱蜢勋章的铸造现场围满学子,周益亲自将第一枚勋章挂在阿沙胸前。

    勋章主体是缩小的火铳枪管,枪管中段缠绕着三角梅藤蔓,藤蔓根部刻着“火生万物”的黎汉双文——背面凹陷处,还能摸到张老刻刀留下的细密划痕,那是故意保留的“不完美”,为了让每个佩戴者都记得:技术的荣光,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