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神凰二十七年冬月,新君临朝启长宁 第2页
便充满了凝重。
安澜太后坐在东侧的帘后,一身素服,妆容淡雅,却眼神锐利;费太皇太后坐在西侧,虽面带哀戚,却也透着主母的威严。
十二岁的秦武,坐在中间的御座上,认真听着大臣们奏事,偶尔会低声询问两位太后的意见。
“户部奏请,为大行皇帝修建皇陵,需征调民夫三万,耗银五百万两。
” “不可。
”安澜太后的声音,透过帘子传来,清晰而坚定,“大行皇帝生前最体恤百姓,若知因修陵而劳民伤财,定不心安。
皇陵从简,民夫减半,银两压缩至三百万两,优先用内库而非国库。
” “兵部奏请,加强北方边防,以防突厥趁国丧之际南下。
” 费太皇太后缓缓开口:“准。
让幽州节度使加派巡逻,再传旨给渤海秦王,令其调一支水师,从海路策应,确保万无一失。
”她虽久居后宫,却也深知龙天策的军事才能,关键时刻,还是信得过这位老臣。
秦武在御座上,默默记下两位太后的决断,心中暗道:原来母后与皇祖母,不仅会后宫的琴棋书画,更懂朝堂的权衡利弊。
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并非专权,而是在为年幼的新君“扶上马,送一程”。
她们会让秦武先发表意见,再加以引导;会将奏折先让秦武批阅,再逐字逐句讲解;会在退朝后,带着秦武去御书房,讲解太宗皇帝的《贞观政要》,告诉他“做皇帝,最重要的不是权力,是责任”。
朝堂在两宫太后的稳定下,渐渐从国丧的哀恸中走出来,各项政务步入正轨。
百姓们私下议论:“新君虽小,但有两位太后辅佐,还有秦王在外镇守,长宁年间,定会安宁。
” 追封明宗:孝文谥号寄哀思 神凰二十七年腊月,礼部呈上了为大行皇帝拟定的庙号与谥号——庙号“明宗”,谥号“孝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明宗”,取“明达睿智,光耀祖宗”之意;“孝文”,取“孝待亲长,文治天下”之涵。
这两个字,精准地概括了秦珪五十载的人生:对圣母太皇太后孝顺有加,对百姓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文治之功远胜于武功。
秦武在御书房,亲手写下这两个字,泪水滴落在宣纸上,晕开了墨迹。
他想起父皇临终前,躺在病榻上,拉着他的手说:“武儿,做皇帝,不一定非要开疆拓土,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大功。
”父皇做到了,所以他配得上“孝文”二字。
追封诏书颁布的那天,长安的百姓自发地聚集在朱雀大街上,听着内侍宣读诏书。
当听到“明宗孝文皇帝”时,不少经历过秦珪朝的老人,都抹起了眼泪。
“孝文皇帝,是个好皇帝啊……”一个卖豆腐脑的老汉,哽咽着说,“那年关中大旱,是他下令开仓放粮,还减免了三年赋税,我家才没饿死……” “他还修了那么多学堂,我家娃,就是在他修的学堂里识的字!”一个农妇抱着孩子,对着皇宫的方向深深一拜。
百姓的哀思,比任何溢美之词都更能证明“孝文”二字的分量。
这份哀思,也化作了对新君的期待——期待长宁年间,能延续孝文皇帝的仁政
安澜太后坐在东侧的帘后,一身素服,妆容淡雅,却眼神锐利;费太皇太后坐在西侧,虽面带哀戚,却也透着主母的威严。
十二岁的秦武,坐在中间的御座上,认真听着大臣们奏事,偶尔会低声询问两位太后的意见。
“户部奏请,为大行皇帝修建皇陵,需征调民夫三万,耗银五百万两。
” “不可。
”安澜太后的声音,透过帘子传来,清晰而坚定,“大行皇帝生前最体恤百姓,若知因修陵而劳民伤财,定不心安。
皇陵从简,民夫减半,银两压缩至三百万两,优先用内库而非国库。
” “兵部奏请,加强北方边防,以防突厥趁国丧之际南下。
” 费太皇太后缓缓开口:“准。
让幽州节度使加派巡逻,再传旨给渤海秦王,令其调一支水师,从海路策应,确保万无一失。
”她虽久居后宫,却也深知龙天策的军事才能,关键时刻,还是信得过这位老臣。
秦武在御座上,默默记下两位太后的决断,心中暗道:原来母后与皇祖母,不仅会后宫的琴棋书画,更懂朝堂的权衡利弊。
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并非专权,而是在为年幼的新君“扶上马,送一程”。
她们会让秦武先发表意见,再加以引导;会将奏折先让秦武批阅,再逐字逐句讲解;会在退朝后,带着秦武去御书房,讲解太宗皇帝的《贞观政要》,告诉他“做皇帝,最重要的不是权力,是责任”。
朝堂在两宫太后的稳定下,渐渐从国丧的哀恸中走出来,各项政务步入正轨。
百姓们私下议论:“新君虽小,但有两位太后辅佐,还有秦王在外镇守,长宁年间,定会安宁。
” 追封明宗:孝文谥号寄哀思 神凰二十七年腊月,礼部呈上了为大行皇帝拟定的庙号与谥号——庙号“明宗”,谥号“孝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明宗”,取“明达睿智,光耀祖宗”之意;“孝文”,取“孝待亲长,文治天下”之涵。
这两个字,精准地概括了秦珪五十载的人生:对圣母太皇太后孝顺有加,对百姓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文治之功远胜于武功。
秦武在御书房,亲手写下这两个字,泪水滴落在宣纸上,晕开了墨迹。
他想起父皇临终前,躺在病榻上,拉着他的手说:“武儿,做皇帝,不一定非要开疆拓土,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大功。
”父皇做到了,所以他配得上“孝文”二字。
追封诏书颁布的那天,长安的百姓自发地聚集在朱雀大街上,听着内侍宣读诏书。
当听到“明宗孝文皇帝”时,不少经历过秦珪朝的老人,都抹起了眼泪。
“孝文皇帝,是个好皇帝啊……”一个卖豆腐脑的老汉,哽咽着说,“那年关中大旱,是他下令开仓放粮,还减免了三年赋税,我家才没饿死……” “他还修了那么多学堂,我家娃,就是在他修的学堂里识的字!”一个农妇抱着孩子,对着皇宫的方向深深一拜。
百姓的哀思,比任何溢美之词都更能证明“孝文”二字的分量。
这份哀思,也化作了对新君的期待——期待长宁年间,能延续孝文皇帝的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