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在线阅读 > 第29章 儒家的形上学(2)

第29章 儒家的形上学(2) 第3页

目录
    有人能够完全不顾人伦而在社会中生活,可是同时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完全符合这些人伦提出的条件。

    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地在做的事,做完全。

     所以《中庸》说:“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二章)所有的人,即使有的愚而不肖,都在某种程度上遵循“道”,虽然如此,教仍然需要,才能使人觉悟而完全,也就是明而诚。

     明诚 在《中庸》里,诚和明是连在一起的。

    《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一章)这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活动的一切意义,诸如饮食人伦的意义,他就已经是圣人。

    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也是圣人。

    如果做不到,也就不可能完全明白其意义。

    如果不完全明白其意义,也就不可能完全做到。

     《中庸》还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

    合内外之道也。

    ”(第二十五章)这段话的意义很清楚,我倒是怀疑,“仁”字、“知”字是不是该互换一下。

     《中庸》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二章) 成己的同时,一定要看到还要成人。

    不管成人,也就不能成己。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人伦,即在社会领域内,才能尽其性。

    这就回到孔子、孟子的传统了,就是为了成己,必须行忠、恕,即行仁,这就包含着助人。

    成己,就是尽其性,即尽其受之于天者;助人,就是赞天地之化育。

    完全明白了这些意义,就可以与天地参。

    完全明白了意义,就是《中庸》所说的明;如此与天地参,就是它所说的诚。

     为了达到与天地参,是不是需要做非常的事呢?不需要。

    仅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得恰到好处,而且明白其全部意义。

    这样做,就可以达到合内外,这不仅是人与天地参,而且是人与天地合一。

    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出世,而同时仍然入世。

    后来的新儒家发展了这个思想,并且就是用这个思想攻击佛教的出世哲学。

     这就是儒家的方法,这种方法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同天的境界。

    它与道家的方法不同,道家的方法是通过否定知识,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人世间的“彼”“此”分别。

    儒家的方法不是这样,它是通过推广仁爱,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寻常的人我和物我分别。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