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迟尺共振 第3页
刺耳。
林野的呼吸变得均匀而深沉,他集中全部精神,注视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数据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几分钟后,屏幕上弹出了一个简洁但内容详尽的报告窗口: 道尺自检报告V3.7.2 时间点:18:45:12 1.外壳被动式温感元件检测: 检测范围:机箱外壳全部表面。
时间窗口:18:30:00-18:40:00。
异常时间:约18:42:15-18:42:58(共计43秒),机箱侧面A区(对应内部核心逻辑阵列区域)存在短暂超温现象。
温度峰值:+2.3°C(相对环境背景温度)。
加热特征分析:匹配非接触式电磁加热特征,疑似使用高精度电烙铁或类似工具,在保持一定距离(约5-10cm)的情况下,对特定区域进行短时、低功率扫描式加热。
目的可能是激活或探测内部敏感元件的响应。
2.核心逻辑阵列检测: 扫描范围:全部逻辑门、寄存器、缓存单元。
检测方法:非侵入式量子隧穿效应扫描。
异常发现:约18:42:25-18:42:28(共计3秒),在核心逻辑阵列的加密密钥管理模块附近,检测到1处极其短暂的非授权逻辑扫描痕迹。
痕迹特征:扫描模式高度专业化,非随机,疑似在寻找预设的后门入口或加密密钥的存储位置。
扫描强度极低,持续时间极短,若非本次高精度扫描,极易被忽略。
侵入者技术水平极高,可能熟悉道尺的基本架构。
3.量子密匙自洽性验证: 验证对象:道尺核心控制与加密密钥。
验证结果:100%完整。
未发现任何篡改或泄露迹象。
量子纠缠对状态稳定。
4.核心结构体完整性检查: 检查范围:所有物理连接、电路板、芯片封装。
检查结果:无异常。
所有物理结构完好无损。
结论: 本次事件为一次高度专业化的、非破坏性的物理侵入检测。
侵入者技术水平极高,目标明确——寻找道尺核心秘密(特别是加密密钥或后门)。
手段干净利落,不留明显痕迹,但道尺的被动式温感元件和核心逻辑阵列的高精度扫描功能,还是捕捉到了蛛丝马迹。
侵入时间窗口与实验室门禁系统短暂失效时间完全吻合。
报告结束。
林野看着屏幕上的文字,久久没有说话。
一股寒意,比窗外的夜风更甚,从脊椎一直蔓延到后脑勺。
他一直知道“幽灵车”背后的势力在窥探,但没想到他们会如此大胆,如此直接,甚至不惜冒着暴露的风险,进行物理层面的“手术刀”式探测。
对方的目标不是破坏,而是“理解”。
他们想搞清楚道尺的核心秘密,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涡流-微振”耦合特征库和“模态共振锁”算法的部分。
一旦他们掌握了这些,就能复制,甚至超越。
“道尺,”林野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记录这次事件,标记为最高优先级安全事件。
启动最高级别防护协议。
同时,将检测到的非授权扫描痕迹特征,上传至安全中心,请求全网络范围内的模式匹配和来源追踪。
” “指令确认。
正在执行。
”道尺屏幕上的光标闪烁了一下,表示指令已接收并开始处理。
实验室里恢复了寂静,只有道尺风扇的低鸣和林野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逐渐亮起的城市灯火。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和道尺,以及他背后的团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探索者,而是被推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前沿。
对方显然在技术路线上遇到了阻碍,无论是AI模型的进展不顺,还是其他方面的压力,他们开始转向对林野本人和道尺这个核心载体的物理侦察。
这次看似无伤大雅的“触摸”,是一次试探,更是一次警告。
道尺在物理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充满恶意的“触摸”。
它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它有了“感知”,有了“警惕”。
而林野,也彻底清醒了。
他必须加快脚步,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还要保护好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保护好自己和团队的安全。
他转过身,再次看向道尺。
屏幕上,代表“模态共振锁”算法正在对模拟数据进行测试的彩色图形正在跳动,那些代表“高频模态激增”的亮点,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指引着方向。
他知道,无论前方有多少暗礁和潜流,他都必须驾驶着这艘名为“道尺”的船,冲破迷雾,驶向那个更安全、更智能的彼岸。
夜色更深了,但实验室里的灯火,却从未如此明亮。
因为在这咫尺之间,一场关于共振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而林野的心跳,也随着这未知的挑战,变得愈发坚定而有力。
喜欢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请大家收藏:()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
林野的呼吸变得均匀而深沉,他集中全部精神,注视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数据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几分钟后,屏幕上弹出了一个简洁但内容详尽的报告窗口: 道尺自检报告V3.7.2 时间点:18:45:12 1.外壳被动式温感元件检测: 检测范围:机箱外壳全部表面。
时间窗口:18:30:00-18:40:00。
异常时间:约18:42:15-18:42:58(共计43秒),机箱侧面A区(对应内部核心逻辑阵列区域)存在短暂超温现象。
温度峰值:+2.3°C(相对环境背景温度)。
加热特征分析:匹配非接触式电磁加热特征,疑似使用高精度电烙铁或类似工具,在保持一定距离(约5-10cm)的情况下,对特定区域进行短时、低功率扫描式加热。
目的可能是激活或探测内部敏感元件的响应。
2.核心逻辑阵列检测: 扫描范围:全部逻辑门、寄存器、缓存单元。
检测方法:非侵入式量子隧穿效应扫描。
异常发现:约18:42:25-18:42:28(共计3秒),在核心逻辑阵列的加密密钥管理模块附近,检测到1处极其短暂的非授权逻辑扫描痕迹。
痕迹特征:扫描模式高度专业化,非随机,疑似在寻找预设的后门入口或加密密钥的存储位置。
扫描强度极低,持续时间极短,若非本次高精度扫描,极易被忽略。
侵入者技术水平极高,可能熟悉道尺的基本架构。
3.量子密匙自洽性验证: 验证对象:道尺核心控制与加密密钥。
验证结果:100%完整。
未发现任何篡改或泄露迹象。
量子纠缠对状态稳定。
4.核心结构体完整性检查: 检查范围:所有物理连接、电路板、芯片封装。
检查结果:无异常。
所有物理结构完好无损。
结论: 本次事件为一次高度专业化的、非破坏性的物理侵入检测。
侵入者技术水平极高,目标明确——寻找道尺核心秘密(特别是加密密钥或后门)。
手段干净利落,不留明显痕迹,但道尺的被动式温感元件和核心逻辑阵列的高精度扫描功能,还是捕捉到了蛛丝马迹。
侵入时间窗口与实验室门禁系统短暂失效时间完全吻合。
报告结束。
林野看着屏幕上的文字,久久没有说话。
一股寒意,比窗外的夜风更甚,从脊椎一直蔓延到后脑勺。
他一直知道“幽灵车”背后的势力在窥探,但没想到他们会如此大胆,如此直接,甚至不惜冒着暴露的风险,进行物理层面的“手术刀”式探测。
对方的目标不是破坏,而是“理解”。
他们想搞清楚道尺的核心秘密,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涡流-微振”耦合特征库和“模态共振锁”算法的部分。
一旦他们掌握了这些,就能复制,甚至超越。
“道尺,”林野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记录这次事件,标记为最高优先级安全事件。
启动最高级别防护协议。
同时,将检测到的非授权扫描痕迹特征,上传至安全中心,请求全网络范围内的模式匹配和来源追踪。
” “指令确认。
正在执行。
”道尺屏幕上的光标闪烁了一下,表示指令已接收并开始处理。
实验室里恢复了寂静,只有道尺风扇的低鸣和林野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逐渐亮起的城市灯火。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和道尺,以及他背后的团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探索者,而是被推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前沿。
对方显然在技术路线上遇到了阻碍,无论是AI模型的进展不顺,还是其他方面的压力,他们开始转向对林野本人和道尺这个核心载体的物理侦察。
这次看似无伤大雅的“触摸”,是一次试探,更是一次警告。
道尺在物理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充满恶意的“触摸”。
它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它有了“感知”,有了“警惕”。
而林野,也彻底清醒了。
他必须加快脚步,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还要保护好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保护好自己和团队的安全。
他转过身,再次看向道尺。
屏幕上,代表“模态共振锁”算法正在对模拟数据进行测试的彩色图形正在跳动,那些代表“高频模态激增”的亮点,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指引着方向。
他知道,无论前方有多少暗礁和潜流,他都必须驾驶着这艘名为“道尺”的船,冲破迷雾,驶向那个更安全、更智能的彼岸。
夜色更深了,但实验室里的灯火,却从未如此明亮。
因为在这咫尺之间,一场关于共振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而林野的心跳,也随着这未知的挑战,变得愈发坚定而有力。
喜欢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请大家收藏:()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