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2页
下的笔墨。
可惜年代久远,字迹已经看不清楚了,有些可惜。
从祠堂后墙的耳门走出去,稍微一转,后面即是庞统墓。
墓呈圆形,墓顶为石雕镂空宝顶,下压八角凤尾,如同八条棱角,让整个坟头看起来如同被一顶将军铁盔盖住,寸草不生,在古坟中算是独树一帜。
前方竖一通石碑,汉靖侯庞士元之墓,乃是康熙四十八年所立。
在墓旁还有两个木制的马亭,一名白马,一名胭脂,其中以亭里搁了匹造型略显奇特的白色木马。
一就知道是《三国演义》流行之后,后人附会放了匹白马陪祀。
我扒着栅栏仔细看了半天,那匹白马眼下没泪槽,额边也没生白点,可见不是的卢。
真不知道放置者是考据精详,还是单纯不知道。
马身上还有红绳捆缚,那红绳看着簇新。
问了导游才知道,罗江当地有说法,凡是家中子弟不好好学习的,家长就会在这里拿红绳缚住马腿,百试百灵原来庞统还有这种功能。
导游说手摸墓顶石雕角檐3下,再摸自己头顶并绕墓3圈,会免灾除病,许愿会显灵,男左转女右转。
我对这种讨游客喜的手段不感冒,婉言谢绝,只想站在庞统墓前安静地多呆一会儿。
眼睛看着墓碑,脑子里的思绪却飞到了当年的雒城。
有时候思考的地点真的很重要,当你身临其境,会引发彼时此地的玄妙共鸣,在在这种状态下揣摩史事,有种微醺的爽快感。
想想看,当年雒城下的一场大战,射死庞统,引发了严重的后果。
刘备本来的计划,是以庞统为辅翼直下成都。
结果雒城难攻不落,他只好调动诸葛亮、张飞、赵云溯江西上,配合围攻。
而庞统的意外身亡,让诸葛亮不得不提前离开荆州,进入川中。
因为诸葛亮的离开,荆州无人能制衡关羽,以致大意覆亡。
关羽败亡,又引发了刘备伐吴,夷陵一场火烧光了蜀汉的家底和刘备的寿数,让蜀汉的国运彻底改变……雒城确实可以称为是蜀汉命运的十字路口,那一箭不止是夺去了庞统的命数,也彻底扰动了整个历史进程,让命运掀起滔天巨浪,裹挟着诸葛亮等人朝着历史的另外一个方向汹涌奔流而去,无人能够阻拦。
当然啦,这样的推断足够浪漫,却严谨不足。
但庞统之死,确实对蜀汉未来发展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
而我现在站的地方,就是这重大命运的转折之地。
可惜导游很快打破了我的幻想。
她告诉我们,这里的庞统墓只是个衣冠冢,真正的庞统墓在白马关后两公里的山中,那里是庞统真正战死的落凤坡原址,因为掉落了庞统血衣,所以又叫庞统血墓。
我心生怀疑,落凤坡是罗贯中的提法,正史里可从来没有这么一说。
三国景点最恼人的一点,就是正史演义掺和到一起,把三国演义的情节拿出来生造个遗迹,得意洋洋地宣称是三国所留。
所以逛三国古迹,必须地时时留心分辨才行。
我们又匆匆去看了旁边的张飞殿,里面一尊面目狰狞的泥像,手持丈八蛇矛,整体乏善可陈,。
我们随便一看,然后离开白马关,前往探访那传说中的庞统血墓。
白马关这一带已经被开发的差不多了,虽然还是位于山中,但附近有好几个宽阔的高级会所和休闲步道。
我们沿着山路开了一阵,开始下起小雨来。
濛濛细雨之中,车子不知不觉开进一个村子。
这里叫凤雏村,但村落里的建筑青砖黛瓦,翘檐飞挑,有几分徽派风格,墙色非常新。
我们死活找不到血墓的方位,只得下车询问。
村民告诉我们,这里原来有三个村,白马村、七里村和凤鸣村,07年为了配合白马关景区,合并成了凤雏村。
后来汶川大地震后,这里又建起了一系列仿古建筑,如今叫做倒湾古镇。
我们问庞统血墓怎么走,村民遥指远处说:“你们朝这里走,很快会看到路边有片水泥地,开进去,不远就是。
” 我们依言而行,果然很快在路右边看到一片突兀的水泥平地,不似有路。
我们尝试着往里开,发现水泥平底另外一端,就没柏油路了,而是一条土路,两侧茅草足有半人来高,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车往里开了一段,左边的草堆出现了一个缺口,远处隐隐可见古碑。
我连忙大喊说到了!黄二桶一个急刹,车停在了路中。
可两侧根本没有停车的地方,他只能一咬牙,把车别到旁边的草丛里。
我没顾上管停车的事,跳下车就跑了过去。
远处是一片幽静的空地,碑身隐约可见。
走近一看,居然碑旁还坐着一个人。
那是一位老者,须发皆白,手里拿着手持渔鼓、简板,正咿咿呀呀地唱着什么,声音浑浊嘶哑,在细雨旧碑映衬下却别有一番韵味,让人想起潇湘夜雨莫大先生的胡琴。
同行者说这叫道情,也叫竹琴,是川中曲艺的一种。
我听了一阵,虽不明其意,却觉得颇能对应心中怀古幽思。
这里人迹罕至,极少有人拜访。
老人端坐于此自顾说唱,旁若无人,简板起落,不知又带着怎样一番心境。
老人旁边那块碑上写的是“汉靖侯庞凤雏先生尽忠处”,是清代同治七年罗江知县所立,旁边还写了许多小字。
因为光线原因,看不清字。
再来里走,
可惜年代久远,字迹已经看不清楚了,有些可惜。
从祠堂后墙的耳门走出去,稍微一转,后面即是庞统墓。
墓呈圆形,墓顶为石雕镂空宝顶,下压八角凤尾,如同八条棱角,让整个坟头看起来如同被一顶将军铁盔盖住,寸草不生,在古坟中算是独树一帜。
前方竖一通石碑,汉靖侯庞士元之墓,乃是康熙四十八年所立。
在墓旁还有两个木制的马亭,一名白马,一名胭脂,其中以亭里搁了匹造型略显奇特的白色木马。
一就知道是《三国演义》流行之后,后人附会放了匹白马陪祀。
我扒着栅栏仔细看了半天,那匹白马眼下没泪槽,额边也没生白点,可见不是的卢。
真不知道放置者是考据精详,还是单纯不知道。
马身上还有红绳捆缚,那红绳看着簇新。
问了导游才知道,罗江当地有说法,凡是家中子弟不好好学习的,家长就会在这里拿红绳缚住马腿,百试百灵原来庞统还有这种功能。
导游说手摸墓顶石雕角檐3下,再摸自己头顶并绕墓3圈,会免灾除病,许愿会显灵,男左转女右转。
我对这种讨游客喜的手段不感冒,婉言谢绝,只想站在庞统墓前安静地多呆一会儿。
眼睛看着墓碑,脑子里的思绪却飞到了当年的雒城。
有时候思考的地点真的很重要,当你身临其境,会引发彼时此地的玄妙共鸣,在在这种状态下揣摩史事,有种微醺的爽快感。
想想看,当年雒城下的一场大战,射死庞统,引发了严重的后果。
刘备本来的计划,是以庞统为辅翼直下成都。
结果雒城难攻不落,他只好调动诸葛亮、张飞、赵云溯江西上,配合围攻。
而庞统的意外身亡,让诸葛亮不得不提前离开荆州,进入川中。
因为诸葛亮的离开,荆州无人能制衡关羽,以致大意覆亡。
关羽败亡,又引发了刘备伐吴,夷陵一场火烧光了蜀汉的家底和刘备的寿数,让蜀汉的国运彻底改变……雒城确实可以称为是蜀汉命运的十字路口,那一箭不止是夺去了庞统的命数,也彻底扰动了整个历史进程,让命运掀起滔天巨浪,裹挟着诸葛亮等人朝着历史的另外一个方向汹涌奔流而去,无人能够阻拦。
当然啦,这样的推断足够浪漫,却严谨不足。
但庞统之死,确实对蜀汉未来发展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
而我现在站的地方,就是这重大命运的转折之地。
可惜导游很快打破了我的幻想。
她告诉我们,这里的庞统墓只是个衣冠冢,真正的庞统墓在白马关后两公里的山中,那里是庞统真正战死的落凤坡原址,因为掉落了庞统血衣,所以又叫庞统血墓。
我心生怀疑,落凤坡是罗贯中的提法,正史里可从来没有这么一说。
三国景点最恼人的一点,就是正史演义掺和到一起,把三国演义的情节拿出来生造个遗迹,得意洋洋地宣称是三国所留。
所以逛三国古迹,必须地时时留心分辨才行。
我们又匆匆去看了旁边的张飞殿,里面一尊面目狰狞的泥像,手持丈八蛇矛,整体乏善可陈,。
我们随便一看,然后离开白马关,前往探访那传说中的庞统血墓。
白马关这一带已经被开发的差不多了,虽然还是位于山中,但附近有好几个宽阔的高级会所和休闲步道。
我们沿着山路开了一阵,开始下起小雨来。
濛濛细雨之中,车子不知不觉开进一个村子。
这里叫凤雏村,但村落里的建筑青砖黛瓦,翘檐飞挑,有几分徽派风格,墙色非常新。
我们死活找不到血墓的方位,只得下车询问。
村民告诉我们,这里原来有三个村,白马村、七里村和凤鸣村,07年为了配合白马关景区,合并成了凤雏村。
后来汶川大地震后,这里又建起了一系列仿古建筑,如今叫做倒湾古镇。
我们问庞统血墓怎么走,村民遥指远处说:“你们朝这里走,很快会看到路边有片水泥地,开进去,不远就是。
” 我们依言而行,果然很快在路右边看到一片突兀的水泥平地,不似有路。
我们尝试着往里开,发现水泥平底另外一端,就没柏油路了,而是一条土路,两侧茅草足有半人来高,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车往里开了一段,左边的草堆出现了一个缺口,远处隐隐可见古碑。
我连忙大喊说到了!黄二桶一个急刹,车停在了路中。
可两侧根本没有停车的地方,他只能一咬牙,把车别到旁边的草丛里。
我没顾上管停车的事,跳下车就跑了过去。
远处是一片幽静的空地,碑身隐约可见。
走近一看,居然碑旁还坐着一个人。
那是一位老者,须发皆白,手里拿着手持渔鼓、简板,正咿咿呀呀地唱着什么,声音浑浊嘶哑,在细雨旧碑映衬下却别有一番韵味,让人想起潇湘夜雨莫大先生的胡琴。
同行者说这叫道情,也叫竹琴,是川中曲艺的一种。
我听了一阵,虽不明其意,却觉得颇能对应心中怀古幽思。
这里人迹罕至,极少有人拜访。
老人端坐于此自顾说唱,旁若无人,简板起落,不知又带着怎样一番心境。
老人旁边那块碑上写的是“汉靖侯庞凤雏先生尽忠处”,是清代同治七年罗江知县所立,旁边还写了许多小字。
因为光线原因,看不清字。
再来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