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 > 陆坪镇书记王燕 > 第4章 丝绸——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第4章 丝绸——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第2页

目录
    ,已普遍种植桑树,《诗经》中有很多地方提到桑。

    《魏风》的《十亩之间》篇就写道(大意): 桑地十亩大,采桑人息下。

     桑树十亩外,走啊同回家。

     走啊在一块,采桑人闲下。

     十亩大的桑园,许多人一起采桑叶,证明桑蚕业在周朝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周朝的皇家手工作坊的规模已相当大,设置了许多专职的官吏管理纺织生产。

    史穿仁被皇帝任命为“天官冢宰”,在他之下,设有“典丝”官员管理丝原料的使用和保管;并设有“典妇功”和“杂人”等官员管理丝帛的生产和染色;还设有“夏采”官员管理民间的纺织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今河南、山东)等地,是丝绸生产的中心地区,“齐纨”和“鲁缟”尤为着名,精细、轻薄,誉满神州,行销全国各地,大受欢迎。

     其大商人掌握着千匹花绸子,千石(dan音)染草,富比千户侯。

     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也都出产丝织品。

     汉朝时,丝织品有锦、绣、绫、罗、绮、纱等,很多种类。

    有些丝织品上织有各种鸟兽、植物和自然天象的花纹,以及多种多样的几何图案。

     有的除花纹外,还织有“延年益寿”、“长乐明光”等吉祥文字。

     汉朝政府在长安设有专门给皇家纺织的“东西二织室”,并在河南、山东、四川等丝绸产地,设有国家的工官,集中了很多织工,专门为皇室制作各种名贵的丝织品,收集丝绸锦缎。

    在民间设有私营的丝织工场。

     隋唐以后,官办的丝织生产规模更大了。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坐船巡游江南,若把所有的船连起来有十里长,每一条船上的船帆都用五彩的锦缎做成,总共用了多少丝绸锦缎呀! 唐朝的玄宗为了讨好杨贵妃,用了700多名织锦刺绣工人,给她织做无比漂亮的霓裳羽衣。

     丝织品一向是帝王、贵族们的主要衣着原料,故历代皇朝、权贵都非常重视蚕丝生产。

    战国时,孟子曽劝说梁惠王奖励农民种桑。

    古代后妃们每年都举行种桑、养蚕的仪式,以表示提倡蚕桑。

    秦汉以后,历代帝王都采取奖励桑蚕的办法。

     从汉朝时起,我国的丝绸不断运往国外,成为闻名世界的优品。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