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服 九幽十类尽除名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服 九幽十类尽除名
悟一子曰,此发明金丹大道乃水中金之一物,能得其真者,则凡地下之自近而远,自显而幽,无所障碍而一如我意之展施也。
猴王自得混世魔王一口之金,旋取傲来国武库之金,复收七十二洞献贡之金,花果山成铁桶金城,根本已固,靡远勿届,但未及通神也。
故猴王曰:我这口刀着实狼犺,不遂我意。
盖此道贵于中正纯粹,方能所向无前。
则入海博求之举不可已矣。
从铁板桥下而入求铁板,一定之理也。
自称天生圣人,无生无灭,自命非凡,必须得至一者以操之也。
龙王取出一把大杆刀,乃乾之初九,勿用也;又抬出一杆九股叉,乃乾之九四,未可意也;三千六百斤者,四九三十六也。
统初九、九二、九三也。
又抬出画杆方天戟,乃乾之九三、九四、上九也,统三爻为八九七千二百斤也,亦未可意也。
及说出天河定底神针铁,是大禹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
噫!可悟矣。
此乃尧授之舜,舜授之禹,圣圣相传,用中之精微,其乾之九五,龙德之正中者也。
非天生之圣人,从容之大勇,不能胜任哉! 龙王道:扛不动,抬不动!金光万道者,万理万物皆从此生也。
二丈长者,二五又十也;东三、南二、北一、西四、中十也;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者,执两用中也。
唤作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如意者,一如我心之运用而咸宜也。
一万三千五百斤者,得九又五九四十五也,九五也。
又隐寓三四一十二,为东西南北中之象。
得一万二千,又加十五,为三五之义。
此器已统乾卦之全象。
一边心思口念,只有丈二长短,碗口粗细,可见此物随意转变,有定之中而无定。
丈二者,亦三四一十二也;碗口者,圆极也。
又可见无定之中而有定。
盖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此明慧器入手之妙也。
数百年来,读《西游》、批《西游》者,亦俱说是心,以着如意二字也。
不知《中庸》程序所云正道宝圣者,果是心乎?抑非心乎?何不将其书始言一理,终散为万事,末复
猴王自得混世魔王一口之金,旋取傲来国武库之金,复收七十二洞献贡之金,花果山成铁桶金城,根本已固,靡远勿届,但未及通神也。
故猴王曰:我这口刀着实狼犺,不遂我意。
盖此道贵于中正纯粹,方能所向无前。
则入海博求之举不可已矣。
从铁板桥下而入求铁板,一定之理也。
自称天生圣人,无生无灭,自命非凡,必须得至一者以操之也。
龙王取出一把大杆刀,乃乾之初九,勿用也;又抬出一杆九股叉,乃乾之九四,未可意也;三千六百斤者,四九三十六也。
统初九、九二、九三也。
又抬出画杆方天戟,乃乾之九三、九四、上九也,统三爻为八九七千二百斤也,亦未可意也。
及说出天河定底神针铁,是大禹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
噫!可悟矣。
此乃尧授之舜,舜授之禹,圣圣相传,用中之精微,其乾之九五,龙德之正中者也。
非天生之圣人,从容之大勇,不能胜任哉! 龙王道:扛不动,抬不动!金光万道者,万理万物皆从此生也。
二丈长者,二五又十也;东三、南二、北一、西四、中十也;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者,执两用中也。
唤作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如意者,一如我心之运用而咸宜也。
一万三千五百斤者,得九又五九四十五也,九五也。
又隐寓三四一十二,为东西南北中之象。
得一万二千,又加十五,为三五之义。
此器已统乾卦之全象。
一边心思口念,只有丈二长短,碗口粗细,可见此物随意转变,有定之中而无定。
丈二者,亦三四一十二也;碗口者,圆极也。
又可见无定之中而有定。
盖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此明慧器入手之妙也。
数百年来,读《西游》、批《西游》者,亦俱说是心,以着如意二字也。
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