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猴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猴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
悟一子曰:《春秋正义》:“人臣事君,三谏不从,有放弃之礼。
”盖不忍刑戮,姑放弃不用也。
大圣三杀尸魔而遭贬,即三谏见疑而放弃,故三藏特弛金紧禁以逐之耳。
此乃信谗远德,举措失宜。
妇寺之仁也,而已流于残忍;愤激之气也,而或至于猖狂。
谁为厉阶?惟佞之故。
心君昏惑,而上下内外莫不扰乱阽危,深可悚惧!提纲“聚义”、“逢魔”之所由著也。
义者,事之宜。
群妖杀伤平民,不义甚矣!何以云“聚义”?盖上好仁而下未有不好义者。
在上既以不杀妖魔为仁,在下自必以能杀良民为义。
帅仁帅暴,则仿有机理,势之相召也。
然则,群妖之聚义,非大圣聚之,三藏使之聚也;大圣之杀猎人,非大圣杀之,三藏使之杀也。
聚之杀之,发于暴而由于仁,杀可止杀,而生适开杀,行恶于善之中也。
聚之杀之,出于猴王,而成于八戒。
诛妖为不仁,而聚妖可为义,寓善于行恶之内也。
呜呼!天下事,恶固不可为,而善亦不可为;善固可为不善,不善亦可为善,有如是哉! 作者著其旨于“重修花果山”,以明用舍乖张、妍媸失实者,其弊必至上下之间附仁窃义,而倡乱作孽,罔所顾忌,其害可胜悼哉!行者贬回花果山而聚魔杀人,是犹反者顺而顺者复反,岂不大负如来一片收服婆心!大圣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
”虽大圣之追思,实三藏之自道也。
自道自犯自遭魔,其受病之根,止在“听信狡性,纵放心猿”也。
此“放心”二字,又与前说“放心”更进一层,非为恶去善之“放”,乃未能精察义理而认恶为善、认善为恶之“放”。
非义精仁熟者不能体悉,非俗情尘见者所能肤窥。
篇中寓意之奥妙,设象之神奇
”盖不忍刑戮,姑放弃不用也。
大圣三杀尸魔而遭贬,即三谏见疑而放弃,故三藏特弛金紧禁以逐之耳。
此乃信谗远德,举措失宜。
妇寺之仁也,而已流于残忍;愤激之气也,而或至于猖狂。
谁为厉阶?惟佞之故。
心君昏惑,而上下内外莫不扰乱阽危,深可悚惧!提纲“聚义”、“逢魔”之所由著也。
义者,事之宜。
群妖杀伤平民,不义甚矣!何以云“聚义”?盖上好仁而下未有不好义者。
在上既以不杀妖魔为仁,在下自必以能杀良民为义。
帅仁帅暴,则仿有机理,势之相召也。
然则,群妖之聚义,非大圣聚之,三藏使之聚也;大圣之杀猎人,非大圣杀之,三藏使之杀也。
聚之杀之,发于暴而由于仁,杀可止杀,而生适开杀,行恶于善之中也。
聚之杀之,出于猴王,而成于八戒。
诛妖为不仁,而聚妖可为义,寓善于行恶之内也。
呜呼!天下事,恶固不可为,而善亦不可为;善固可为不善,不善亦可为善,有如是哉! 作者著其旨于“重修花果山”,以明用舍乖张、妍媸失实者,其弊必至上下之间附仁窃义,而倡乱作孽,罔所顾忌,其害可胜悼哉!行者贬回花果山而聚魔杀人,是犹反者顺而顺者复反,岂不大负如来一片收服婆心!大圣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
”虽大圣之追思,实三藏之自道也。
自道自犯自遭魔,其受病之根,止在“听信狡性,纵放心猿”也。
此“放心”二字,又与前说“放心”更进一层,非为恶去善之“放”,乃未能精察义理而认恶为善、认善为恶之“放”。
非义精仁熟者不能体悉,非俗情尘见者所能肤窥。
篇中寓意之奥妙,设象之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