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第2页
“那不是一匹马,两个包袱?”三藏回头,果是他物件,心才放下。
此等闲言,却是要义。
盖“二从人”为凡心,己陷阱而被食,三藏得见主持,而道心独存。
一马两包袱,道心之象,乃原来之故物未失,而向西有基,才放下心也。
金星引出坑陷而复指前有神徒,益指明既有道心,当坚心进发。
人已共济,而难以独行自至也。
老叟道:“此是双叉岭,乃虎狼窠穴。
”又云:“只因你本性元明,所以吃你不得。
”此等观点,极大明显。
三藏既而遇虎遇蛇,种种魔毒,明知心中自生,而无可解脱。
孤身无策,只得放下身心,听天所命。
此便是本性元明,灭却人心,暂存天心之一候也。
然此处为天人去来交并之途,故身在峻岭之间而进退维谷。
“双叉”之义,即墨子悲歧路,可以东南,可以西北之时也,所有白额王、刘太保争持交战于其间。
一人一兽,分明写出人兽之关,惟正可除邪,而平欲胜理。
能主敬自持,勇猛刚克,则心魔自灭,而可食肉寝皮矣。
“刘”者,谓可胜殷,而遏刘止杀;“伯”者,谓能争长,而把持家政;“钦”者,内恭而外钦,主敬以自持也。
“手执刚叉”者,刚强而不可屈,“号‘镇山太保’”者,镇静而不可挠,主敬不在心之外,以为同乡;行敬首先孝之中,故为孝子。
惟主敬,故身穴虎狼而不危;惟行孝,故独镇荒山而不险。
以虎狼充家常之茶饭,刚足以除欲也;以念经尽超度之孝思,诚可以格幽也。
“敬”之一字,固安危夷俭之津梁也。
然尚与虎狼为位,而不能超胶樊笼;止可镇保此山,而不能离越界外。
到两界山来免畏阻,盖在天人之分途,而不能从一前进也,此之谓能留僧而不能送僧。
吁!山君食僧而留僧,食其二也;镇山食虎而留僧,留其一也。
然则非虎食之,僧自食之;非钦留之,僧自留之而已。
若双叉岭、两界山,则又有辨“双叉”为人兽相持之路,“两界”为性命进止之途,不可不识。
此等闲言,却是要义。
盖“二从人”为凡心,己陷阱而被食,三藏得见主持,而道心独存。
一马两包袱,道心之象,乃原来之故物未失,而向西有基,才放下心也。
金星引出坑陷而复指前有神徒,益指明既有道心,当坚心进发。
人已共济,而难以独行自至也。
老叟道:“此是双叉岭,乃虎狼窠穴。
”又云:“只因你本性元明,所以吃你不得。
”此等观点,极大明显。
三藏既而遇虎遇蛇,种种魔毒,明知心中自生,而无可解脱。
孤身无策,只得放下身心,听天所命。
此便是本性元明,灭却人心,暂存天心之一候也。
然此处为天人去来交并之途,故身在峻岭之间而进退维谷。
“双叉”之义,即
一人一兽,分明写出人兽之关,惟正可除邪,而平欲胜理。
能主敬自持,勇猛刚克,则心魔自灭,而可食肉寝皮矣。
“刘”者,谓可胜殷,而遏刘止杀;“伯”者,谓能争长,而把持家政;“钦”者,内恭而外钦,主敬以自持也。
“手执刚叉”者,刚强而不可屈,“号‘镇山太保’”者,镇静而不可挠,主敬不在心之外,以为同乡;行敬首先孝之中,故为孝子。
惟主敬,故身穴虎狼而不危;惟行孝,故独镇荒山而不险。
以虎狼充家常之茶饭,刚足以除欲也;以念经尽超度之孝思,诚可以格幽也。
“敬”之一字,固安危夷俭之津梁也。
然尚与虎狼为位,而不能超胶樊笼;止可镇保此山,而不能离越界外。
到两界山来免畏阻,盖在天人之分途,而不能从一前进也,此之谓能留僧而不能送僧。
吁!山君食僧而留僧,食其二也;镇山食虎而留僧,留其一也。
然则非虎食之,僧自食之;非钦留之,僧自留之而已。
若双叉岭、两界山,则又有辨“双叉”为人兽相持之路,“两界”为性命进止之途,不可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