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神魔志怪常看常新 >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目录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悟一子曰:前七篇,明金丹大道是修炼先天真一之气而成,其丹法、根源、火候、始终、下手秘诀、包括无遗。

    学道者静观密察,得师指示,即可共证菩提,立跻仙位。

    仙师恐世人愚昧,或谓仙佛乃系天生,非凡人可学而至。

    或谓参悟惟在一心,止自已可求而得。

    故下文提出玄奘一人,做个榜样;提出悟空、悟净、悟能、龙马,做个作用;见得仙佛人人有分,非天生性成;彼我共济,非一己孤修也。

     但书中设险设怪,作魔作难,至十万八千之远,八十一难之多,一十四年之久,又未免起人骇疑畏阻之心;以为必不可至之地,必不可脱之厄,必不可成之功。

    若然,则是以《西游》阻绝世人也。

    仙师立言之意,发明未得真传,而有千魔万难之极苦;己得真传,而有一永得之极乐也。

    故提纲云:“我佛造经传极乐。

    ”正欲以至近至易者,救试验从生。

     若曰:自有此经,而可免十万八千之遥赊,八十一难之险阻,一十四年之淹久也。

    现首篇劈头提出“西游释厄”四字,便晓西游原以释厄,非有作难也。

    然则为魔为难,因玄奘未得真传而设,似宜到大雷音见佛祖传经之后而得道,何以至凌云渡,即已脱壳成真?不知大士奉旨寻僧,己传与五般宝贝。

    令其收伏三徒,准备脚力,玄奘己密受《紧箍》口诀。

    真经之传,己在大士上长安之日,固不必到西天而即可得道也。

    特借必往西天,以指明大道根源之处;借十万八千之远,八十一难之苦,一十四年之久,以指明防危虑险,功程火候之至要。

    原不远也,远生于担荷之不力,浅迫之便途;知十万八千之匪遥,而道在目前;顿悟者,一觔斗而己至矣。

    原无难也,难生于尘缘之迷惑,僻漏之参差;识八十一难之易解,而乐自无极;大勇者,一金箍棒而己了矣。

    原非久也,久生于不识药物之火候,锱两之奥妙;知一十四年之非久,而经可立致;善知识者,金禁紧而即已入我彀中矣。

    第不能历极苦之假,不知极乐之真;不历极苦之苦,不知极乐之乐;不历十万八千、八十一难、一十四年之远险而且久,不知九九之止一九,两藏之止一藏,五千四十八日之止一候也。

    此经本于《阴符》、《道德》,造自黄、老,仙师特托我佛以阐其教,唐世以广其为,玄奘以示其标,西游以演其义,取缔以发其旨己耳。

    倘谓必如玄奘之西游取经而始可成道,则是上世应鲜古佛真仙,后世断绝佛胎仙种;为甚繁甚难甚幽远,人人必不可得之道,非至简至易至切近,必可共得之道,则天违我佛传经之婆心矣。

    我佛传经,妙有二义:未得道者,令如玄奘之往西而取经;己得道者,令如悟之到西而皈佛。

    总一传也,总传一极乐也。

    其经旨之微妙,在人神明而察识之,故必观音大士之神观为能奉行也。

     篇首一诗,言参禅冥悟之众,虚费工夫,如“磨砖作镜”而不可鉴形;“积雪为粮”,而不可充饥,到老无成,迷误年少。

    其言“毛吞大海,芥纳须弥”,总属无据之说,而“金色头陀”,未免傍观微笑矣。

    人能悟此,则“超十地三乘”;滞此而不能悟,则入于“四生六道”,而轮回万劫,不可脱也。

    谁人能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恍惚杳冥之中,有杜宇一声之春信,忽然惊破晓梦耶?因致“曹溪路险”,而不可行;“鹫岭云深”,而不可到,茫茫无畔,莫可捉摸。

    此处故人之音信,杳绝无闻耳,须知“千丈冰崖”之间,有“五叶莲开”,超然而出,有馨香袅袅,透垂帘而绕古段也。

    人能于此中“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般之至宝,始可得丹而成仙作佛也。

    岂彼禅关参觅所得窥其涯涘哉!盖禅关止在性体上参求,而不从命根上着脚,徒费工夫万万,直至老死茫茫,终归大化。

    可悲,可惜!是皆不识五行山下心猿之事,并不识五行山下走心猿之事也。

     故如来回至雷音宝刹,对诸佛、菩萨道:“我以甚深微妙慈悲般若之心,遍观三界。

    根本性原,毕竟寂灭。

    同虚空相,一无所有”。

    言“根本性原”,即本来面目也。

    虽难以径入寂灭,而专从性体参求,至得道之后而观性原,毕竟寂灭。

    “同虚空相,一无所有”。

    言“同虚空相”,则非顽空;言“一无所有”,则非绝无。

    我所殄灭乖猴之事,三界莫有识是事者。

    是事乃至真至妙,而非寂灭、顽空者,特以“名生死始”,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