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神魔志怪是什么意思 >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目录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悟一子曰:此发明阴阳盈虚消息之理,泰极而否,大往小来,与时推移。

    以见大圣之神化不测,正顺用之中而不失先天之道也。

    篇中蕴义无穷,包涵靡际,不著一虚文闲话,予不识当日仙师命意下笔时何以能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若是。

    总由其道臻绝顶,心如太虚,天人幻化,文亦如之。

    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一听世人学识之所自至,而惜乎世人之从来不识也。

     观音大士传中随在出现,而此篇作一提纲,以为全书神观察识之妙。

    观之时,义大矣哉!观者,有以中正示人,致其洁清而不自用也。

    《易》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

    正以观天下。

    ”又曰:“观天之道,而四时不忒。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下有观我观民之愿,而上无神道设教之君;上有观己观民之德,而下有童观规劝之陋,非神观也。

    阴用而不与人者曰神观,斯能处顺之上而称大观也。

    何也?观道,一天道也。

    观天之神道冲漠默运,以教显神,非以神显教,不显之神通也。

    此观音大士所以临于阳消阴长之候,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也。

    观音大士即大观也;赴会即临观也;问原因即神观也。

    见席而残乱,虽有天仙,俱不就席,即阳消阴长之会也。

    命惠岸打探军情,即神观之点睛处也。

    仙师于此处先序于一鼎卦之象,以为末后收服大圣之地。

    鼎者,上离火,下巽木,所以烹饪以享上帝,享圣贤也。

    蟠桃之胜会即用享也。

    以悟空之大圣而不与会,是不能用享而致乱,得非失烹饪之宜调变之理乎?此蟠桃之会,阴盛阳消之会也。

    其消息之原因,非神观大士孰能得而知之乎?势必阴愈进而阳愈消。

    否之会也,阳将进而成剥也。

    运会使之,而非尽运会使之也。

    噫!仙师讽世之意微矣哉! 盖鼎者,金丹之秘要,故仙师不敢显言,特设一象于此,以候后人之察识。

    特取观音合掌一奏,以表神观之妙用,知阴方长而阳渐消也,有如是小人进而君子遁也,有如是灌州灌江口者。

    诗曰:“老夫灌灌”,下文即“小子[足乔][足乔]”。

    小子者,阴也,居于灌江口者是也。

    显圣二郎真君者,坤之六二也。

    坤阴承天而动,其道适当光显,其功顺承而无不利。

    此时也,在大圣前此为姤为遁;后此则为否为剥也。

    六兄弟者,六阴也;一千二百草头神者,二六一十二也。

    初与二,小人连类而进,亦“拔茅茹,以其汇”也。

    草卒为萃,丛聚众盛之象。

    听调不听宣,跋扈可知矣。

    本部神兵驾鹰牵犬,见皆鹰犬之属。

    真君笑道:“小圣来此”,分明说出小来也。

    必须与他斗个变化,变之一义微矣哉!《易》曰:“剥柔变刚”也。

    以阴剥阳,何以曰变?大凡君子去小人,声罪于王庭而共弃之,毫无留滞。

    故夬卦以五阳去一阴曰夬。

    小人去君子,理不直,词不顺。

    使日消铄而不知日变,见其术之工也。

    下文之一变二变三变四变,皆其术也。

    小圣又道:“列公将天罗地网不要幔了顶上。

    ”大凡小人害君子,必先纵之使逸,而后潜饲其隙,以示无迹。

    可见计之毒也。

     领六兄弟收拴鹰犬一段,笑言举动宛然画出小人情状。

    大圣见了笑嘻嘻问其来历。

    说出根本,已知其阴柔善变矣。

     二郎摇身一变,身高万丈,两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

    二变之三而成坤。

    坤阴顺天而动,其势焰塞天,事之常也。

    何以举三尖两刃神锋?尖字显然一小人,两刃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