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悟一子曰:五行攒簇,结就圣胎。
原本已得,性命有基。
从此保守温养,脱胎渐几神化,天仙可证。
窃恐世人错认攒簇妙道,为采阴补阳之邪说,见色而迷,沉沦欲海,忘本溺文,殊可悲悯。
故此急提女色之易惑,切须坚持谨慎,不可忘了本来面目。
所以道“这回书,盖言取经之道,不离了一身务本之道也”。
噫!仙师立言之妙,“务本”二字,贯彻始终。
若浅窥肤视,便埋没却神理。
此“本”非为已近内之义,乃前贯首回先天地,而为先天之灵根;后彻五庄观后天地,而又为先天之灵根也。
人人具足,不少欠缺。
失之者务之而还返,还即还吾身中所本有;未失者务之而不忘,忘须忘吾身中所本无;失而复得者务之而葆固,固即固吾身中之本有而去,去而幸归。
故曰“取经之道,不离了一身”。
诗内“乖猴牢锁”、“劣马勤兜”,从性地上打点;“木母金公”、“黄婆赤子”,从命根上作用。
既识真消息,即是大智慧。
任重道远,全赖精勤。
稍有懈怠之心,便是担荷不力,未免逸欲渐萌,苟有躁进之意,亦是驰情躐等,必致纵轶难收。
八戒嫌担重,要马快,遂成病根。
比如行者举棒而猿乖,奔突而马劣也。
提纲“试禅心”,原极显见,特微妙之处,却又在言外。
盖以试禅心为正意,而仍寓丹法。
何也?试心者,试之而已,一二丽艳,已足消魂,何待四美,不知一阴一阳之谓道。
师徒四众,自宜四配,乃真阴真阳对待之数,缺一不可。
特能见色不色,对景忘情,方是坚刚不坏之体。
学者离境而绝物不难,将身而强制,遇境而接物,每至移情而丧守。
欲得真实造诣,必从磨涅中打过;欲识足色真金,必由烈火中锻来。
四圣之试,如试金石之试。
金通试金石,而程色自现;必遇四圣之试,而圣、凡毕露也。
天下最易动心者,莫如美色;遇此而不动,则无可动其心者,此化女以试之,即如架火以炼之,唯有真金不动而已。
丹法以女求男,如招赘然。
非寻常夫妻可比,故化作四圣,为坐产招夫形状,而以八戒为婿,沙僧为媒也。
但四圣非他,止是真一之气。
以一化四,而千变万化,皆出其中,仍即如大圣之真金而能变化不测耳。
唯大圣见之,而情知点化也。
本文隐指可明。
那妇人道:“我是
原本已得,性命有基。
从此保守温养,脱胎渐几神化,天仙可证。
窃恐世人错认攒簇妙道,为采阴补阳之邪说,见色而迷,沉沦欲海,忘本溺文,殊可悲悯。
故此急提女色之易惑,切须坚持谨慎,不可忘了本来面目。
所以道“这回书,盖言取经之道,不离了一身务本之道也”。
噫!仙师立言之妙,“务本”二字,贯彻始终。
若浅窥肤视,便埋没却神理。
此“本”非为已近内之义,乃前贯首回先天地,而为先天之灵根;后彻五庄观后天地,而又为先天之灵根也。
人人具足,不少欠缺。
失之者务之而还返,还即还吾身中所本有;未失者务之而不忘,忘须忘吾身中所本无;失而复得者务之而葆固,固即固吾身中之本有而去,去而幸归。
故曰“取经之道,不离了一身”。
诗内“乖猴牢锁”、“劣马勤兜”,从性地上打点;“木母金公”、“黄婆赤子”,从命根上作用。
既识真消息,即是大智慧。
任重道远,全赖精勤。
稍有懈怠之心,便是担荷不力,未免逸欲渐萌,苟有躁进之意,亦是驰情躐等,必致纵轶难收。
八戒嫌担重,要马快,遂成病根。
比如行者举棒而猿乖,奔突而马劣也。
提纲“试禅心”,原极显见,特微妙之处,却又在言外。
盖以试禅心为正意,而仍寓丹法。
何也?试心者,试之而已,一二丽艳,已足消魂,何待四美,不知一阴一阳之谓道。
师徒四众,自宜四配,乃真阴真阳对待之数,缺一不可。
特能见色不色,对景忘情,方是坚刚不坏之体。
学者离境而绝物不难,将身而强制,遇境而接物,每至移情而丧守。
欲得真实造诣,必从磨涅中打过;欲识足色真金,必由烈火中锻来。
四圣之试,如试金石之试。
金通试金石,而程色自现;必遇四圣之试,而圣、凡毕露也。
天下最易动心者,莫如美色;遇此而不动,则无可动其心者,此化女以试之,即如架火以炼之,唯有真金不动而已。
丹法以女求男,如招赘然。
非寻常夫妻可比,故化作四圣,为坐产招夫形状,而以八戒为婿,沙僧为媒也。
但四圣非他,止是真一之气。
以一化四,而千变万化,皆出其中,仍即如大圣之真金而能变化不测耳。
唯大圣见之,而情知点化也。
本文隐指可明。
那妇人道:“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