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悟一子曰:古仙云:“欲要情归性,先教火返心。
两般成一物,遍地总黄金。
”又云:“欲保长生先戒性,性火不败神自定。
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
”夫情生于性,而随善恶以外驰者,皆火为之变动运用也。
万物非火不生,非火不灭。
故火之为用至神,为善有力,为恶尤有力。
性,其本也;心,其舍也;意,其机也;气,其发也。
“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不可掘挠。
人能善养其气,则心不动而性自定,与天为徒。
孟子言直养浩然而无害,即调也,直也,定也,三昧之真谛也。
言存心养性以事天,天寿不贰以立命,集义所生,顺受其正,金丹之道,已无剩义。
噫!此道至孟子而发露殆尽矣!仙师是篇,为不善养气而害心者发,故特演《孟子》“养气”章全旨。
庄子曰:“恬以养气。
”孟子以勿忘勿助为善养,皆养于未养发之先,迨已发而逆制之,则落后者矣。
篇首一词,善养难言之要诀也。
曰:“善恶一时忘念,荣枯都不关心。
晦明现隐任浮沉,随分饥餐渴饮。
神静湛然常寂,昏寞便有魔侵。
五行颠倒到禅林,风动必然寒凛。
”词义已明,无庸赘疏。
所谓明心见性,而万缘皆空,一丝不挂。
湛然而匆忘,常寂而勿助,正恬然养气也。
末二句,即不能恬,不能勿忘助,虽身到禅林,遇境必动,而不为善养。
夫火以烟为使,气以怒为形,故孟子借舍、黝血气之勇,以明其害;仙师借红孩儿火气之邪,以著其妖。
火即气也,烟即怒也,其义一也。
“五辆小车儿”,轻捷易动之象。
“按金、木、水、火、土”,火之能统五行,犹心之能统五脏,怒之能七情。
即词内云“生生化化皆因火,火遍长空万物荣”是也。
“妖精战不胜,往自家鼻子上便捶,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进出,闸闸眼火焰齐出”,俱状其怒气顿发而摇动其心。
观其自家捶鼻出血,放火闭门为胜之状,盖自反不缩而惴,又以无惧必胜为主,以见其血气之勇也。
八戒曰
两般成一物,遍地总黄金。
”又云:“欲保长生先戒性,性火不败神自定。
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
”夫情生于性,而随善恶以外驰者,皆火为之变动运用也。
万物非火不生,非火不灭。
故火之为用至神,为善有力,为恶尤有力。
性,其本也;心,其舍也;意,其机也;气,其发也。
“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不可掘挠。
人能善养其气,则心不动而性自定,与天为徒。
言存心养性以事天,天寿不贰以立命,集义所生,顺受其正,金丹之道,已无剩义。
噫!此道至孟子而发露殆尽矣!仙师是篇,为不善养气而害心者发,故特演《孟子》“养气”章全旨。
”孟子以勿忘勿助为善养,皆养于未养发之先,迨已发而逆制之,则落后者矣。
篇首一词,善养难言之要诀也。
曰:“善恶一时忘念,荣枯都不关心。
晦明现隐任浮沉,随分饥餐渴饮。
神静湛然常寂,昏寞便有魔侵。
五行颠倒到禅林,风动必然寒凛。
”词义已明,无庸赘疏。
所谓明心见性,而万缘皆空,一丝不挂。
湛然而匆忘,常寂而勿助,正恬然养气也。
末二句,即不能恬,不能勿忘助,虽身到禅林,遇境必动,而不为善养。
夫火以烟为使,气以怒为形,故孟子借舍、黝血气之勇,以明其害;仙师借红孩儿火气之邪,以著其妖。
火即气也,烟即怒也,其义一也。
“五辆小车儿”,轻捷易动之象。
“按金、木、水、火、土”,火之能统五行,犹心之能统五脏,怒之能七情。
即词内云“生生化化皆因火,火遍长空万物荣”是也。
“妖精战不胜,往自家鼻子上便捶,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进出,闸闸眼火焰齐出”,俱状其怒气顿发而摇动其心。
观其自家捶鼻出血,放火闭门为胜之状,盖自反不缩而惴,又以无惧必胜为主,以见其血气之勇也。
八戒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