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悟一子曰:此发明金丹大道真妙真传,微示取坎填离,使之归本合元神之大意。
提出彻悟二字方著心。
上来言真妙大道之理,须要大悟大彻,得真师传授,方好下手。
非谓此心即道,悟了即得。
若从自心参悟即可得道,且问悟个什么,得个什么?此又是静门中参坐功夫,总属水中捞月,到底成空耳。
故篇中以断魔一事微示归本合元之意。
直向本洞中取金箍棒,则大畅归本合元神之义矣。
仙师诗曰:三家配合本如然,指引无生了性玄。
人知三家为三姓,而不知三家为一姓。
人知前诗初辟原无姓之妙,则知此诗三家本如然之妙。
虽曰三姓总属一姓,虽曰一姓总属无姓耳。
悟空闻师讲道,识得妙音,可与语道之时。
在烂桃山吃了七次饱桃,桃烂者,剥烂之象,其中有仁。
《参同契》曰:剥烂肢体,消灭其形,道穷则返,归于坤元。
盖剥下起复之时也。
七次者,乃七日来复之义。
在道心发现之候,祖师云术流动静四种都是旁门,一问一答,辨析详明。
特可惊疑者,流字门中之儒释道,静字门中之清静无为、守神入定都指为旁门,未免起人骇疑之心。
何也?儒者正心,释者明心,道者观心。
清静无为,老子之心法;参禅入定,佛氏之心印。
皆从心上作工夫,正合批《西游》者心猿意马之解,收其放心之识。
而今云壁里安柱、窑头土坯,欲舍此而别求真心,令人茫然,何处求索?噫!此可知从来读《西游》、批《西游》心猿意马之误,收其放心之浅。
仙师早已明白显露于此,而非予之私言也。
然则三教大圣人特用心以修道,非修心即道也。
以为道合心猿则可;以为心猿即道则不可。
世俗之儒释道皆心猿意马之解,收其放心之识,故仙师特晓之曰旁门,而非金丹至真无上之大道也。
是道也,虽天生至灵之悟空亦何能识,故必求菩提传授。
紫阳真人曰:纵饶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
如非天生至灵之悟空而欲从身中强猜,其可得闻乎?又有一等浊俗愚夫,多以采阴补阳之邪说诬惑圣经,故仙师之动字门中首辟其妄,请有志学道者细加注目。
此道万劫一传,非人弗授。
菩提祖师设为盘中之迷,亦以秘处密传。
悟空即能打破盘子,长跪
提出彻悟二字方著心。
上来言真妙大道之理,须要大悟大彻,得真师传授,方好下手。
非谓此心即道,悟了即得。
若从自心参悟即可得道,且问悟个什么,得个什么?此又是静门中参坐功夫,总属水中捞月,到底成空耳。
故篇中以断魔一事微示归本合元之意。
直向本洞中取金箍棒,则大畅归本合元神之义矣。
仙师诗曰:三家配合本如然,指引无生了性玄。
人知三家为三姓,而不知三家为一姓。
人知前诗初辟原无姓之妙,则知此诗三家本如然之妙。
虽曰三姓总属一姓,虽曰一姓总属无姓耳。
悟空闻师讲道,识得妙音,可与语道之时。
在烂桃山吃了七次饱桃,桃烂者,剥烂之象,其中有仁。
《参同契》曰:剥烂肢体,消灭其形,道穷则返,归于坤元。
盖剥下起复之时也。
七次者,乃七日来复之义。
在道心发现之候,祖师云术流动静四种都是旁门,一问一答,辨析详明。
特可惊疑者,流字门中之儒释道,静字门中之清静无为、守神入定都指为旁门,未免起人骇疑之心。
何也?儒者正心,释者明心,道者观心。
清静无为,老子之心法;参禅入定,佛氏之心印。
皆从心上作工夫,正合批《西游》者心猿意马之解,收其放心之识。
而今云壁里安柱、窑头土坯,欲舍此而别求真心,令人茫然,何处求索?噫!此可知从来读《西游》、批《西游》心猿意马之误,收其放心之浅。
仙师早已明白显露于此,而非予之私言也。
然则三教大圣人特用心以修道,非修心即道也。
以为道合心猿则可;以为心猿即道则不可。
世俗之儒释道皆心猿意马之解,收其放心之识,故仙师特晓之曰旁门,而非金丹至真无上之大道也。
是道也,虽天生至灵之悟空亦何能识,故必求菩提传授。
紫阳真人曰:纵饶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
如非天生至灵之悟空而欲从身中强猜,其可得闻乎?又有一等浊俗愚夫,多以采阴补阳之邪说诬惑圣经,故仙师之动字门中首辟其妄,请有志学道者细加注目。
此道万劫一传,非人弗授。
菩提祖师设为盘中之迷,亦以秘处密传。
悟空即能打破盘子,长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