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唐国史补文言文翻译 > 卷下

卷下 第2页

目录
    年,初置中和节。

    御制诗,朝臣奉和,诏写本赐戴叔伦于容州,天下荣之。

     楚僧灵,律行高洁,而能为文。

    吴僧皎然,亦名昼,盛工篇什,著《诗评》三卷,及卒,德宗降使取其遗文。

    近代文僧,二人首出。

     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坐焚香扫地而坐。

    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

     李益,诗名早著,有《征人歌且行》一篇,好事者画为图障。

    又有云:“同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天下亦唱为乐曲。

     沈既济撰《枕中记》,庄生寓言之类。

    韩愈撰《毛颖传》,其文尤高,不下史迁。

    二篇真良史才也。

     张登,长于小贼,气宏而密,间不容发,有织成隐起,往往蹙金之状。

     近代有造谤而著书,《鸡眼》、《苗登》二文。

    有传蚁穴而称,李公佐南柯太守;有乐妓而工篇什者,成都薛涛;有家僮而善章句者,郭氏奴。

    皆文之妖也。

     进士为时所尚久矣。

    是故俊乂实集其中,由此出者,终身为闻人。

    故争名常切,而为俗亦弊。

    其都会谓之“举场”,通称谓之“秀才”。

    投刺谓之“乡贡”,得第谓之“前进士”。

    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

    有司谓之“座主”。

    京兆府考而升者,谓之“等第”。

    外府不试而贡者,谓之“拔解”。

    将试各相保任,谓之“合保”。

    群居而赋,谓之“私试”。

    造请权要,谓之“关节”。

    激扬声价,谓之“还往”。

    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

    会大宴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

    籍而入选,谓之“春闱”。

    不捷而醉饱,谓之“打”。

    匿名造谤,谓之“无名子”。

    退而肄业,谓之“过夏”。

    执业而出,谓之“夏课”。

    挟藏入试,谓之“书策”。

    此是大略也。

    其风俗系于先达,其制置存于有司。

    虽然,贤士得其大者,故位极人臣,常十有二三,登显列十有六七,而张睢阳、元鲁山有焉,刘辟、元翛有焉。

     开元二十四年,考功郎中李昂,为士子所轻诋,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职礼部,始置贡院。

    天宝中,则有刘长卿、袁成用分为朋头,是时常重东府西监。

    至贞元八年,李观、欧阳詹犹以广文生登第,自后乃群奔于京兆矣。

     贞元十二年,驸马王士平与义阳公主反目,蔡南史、独孤申叔播为乐曲,号“义阳子”。

    有《团雪散云》之歌。

    德宗闻之怒,欲废科举,后但流斥南史、申叔而止。

     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 宋济,老于文场,举止可笑,尝试赋,误失官韵,乃抚膺曰:“宋五又坦率矣!”由是大著名。

    后礼部上甲乙名,德宗先问曰:“宋五免坦率否?” 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草,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

    俱名为《元和体》。

    大抵天宝之风尚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也。

     建中初,金吾将军裴冀曰:“若使礼部先时颁天下,曰:“某年试题取某经,某年试题取某史,至期果然。

    亦劝学之一术也。

    ” 崔元翰为杨崖州所知,欲拜补阙,恳曰:“愿得进士,由此独步场中。

    ”然亦不晓呈试,故先求题目为地。

    崔敖知之,旭日都堂始开,敖盛气白侍郎曰:“若试《白云起封中赋》,傲请退。

    ”侍郎为其所中,愕然换其题。

    是岁二崔俱捷。

     熊执易通于《易》理,会建中四年试《易》、《知险阻》论,执易端坐剖析,倾动瑒中,乃一举而捷。

     李直方,尝第果实名,如贡士之目者,以绿李为首,楞梨为副,樱桃为三,甘子为四,蒲桃为五。

    或荐荔枝,曰:“寄举之首。

    ”又问:“栗如之何?”曰:“取其实事,不出八九。

    ”始范晔以诸香品时辈,后侯朱虚撰《百官本草》,皆此类也。

    其升降义趣,直方多则而效之。

     韩愈引致后进,为求科第,多有投书请益者,时人谓之“韩门弟子”。

    愈后官高,不复为也。

     宋沆为太乐令,知音,近代无比。

    太常久亡徵调,沆乃考钟律而得之。

     李汧公,雅好琴,常断桐,又取漆桶为之,多至数百张,求者与之。

    有绝代者,一名响泉,一名韵磬,自宝于家。

    京师人以樊氏、路氏琴为第一,路氏琴有房太尉石枕,损处惜之不理。

     蜀中雷氏斫琴,常自品第,第一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

     张相弘靖,少时夜会名客,观郑宥调二琴至切。

    各置一榻,动宫则宫应,动商则商应,稍不切,乃不应。

    宥师董庭兰,尤善泛声、祝声。

     韩会与名辈号为“四夔”,会为夔头,而善歌妙绝。

     李舟好事,尝得村舍烟竹,截以为笛,坚如铁石,以遗李牟。

    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寥亮逸发,上彻云表。

    俄有客独立于岸,呼船请载。

    既至,请笛而吹,甚为精壮,山河可裂。

    牟平生未尝见。

    及入破,呼吸盘擗,其笛应声粉碎,客散不知所之。

    舟著记,疑其蛟龙也。

     李牟,秋夜吹笛于瓜洲,舟楫甚隘。

    初发调,群动皆息。

    及数奏,微风飒然而至。

    又俄顷,舟人贾客,皆有怨叹悲泣之声。

     赵璧,弹五弦,人问其术,答曰:“吾之于五弦也,始则心驱之,中则神遇之,终则天随之。

    吾方浩然,眼知耳,目如鼻,不知五弦之为璧,璧之为五弦也。

    ” 李衮善歌,初于江外,而名动京师。

    崔昭入朝,密载而至,乃邀宾客,请第一部乐,及京邑之名倡,以为盛会。

    绐言表弟,请登末坐,令衮弊衣以出,合坐嗤笑。

    顷命酒,昭曰:“欲请表弟歌。

    ”坐中又笑。

    及啭喉一发,乐人皆大惊曰:“此必李八郎也。

    ”遂罗拜阶下。

     于頔司空,尝令客弹琴。

    其嫂知音,听于帘下,曰:“三分中,一分筝声,二分琵琶声,绝无琴韵。

    ” 于司空頔,因韦太尉奉圣乐,亦撰《顺圣乐》以进,每宴必使奏之。

    其曲将半,行缀皆伏,独一卒舞于其中。

    幕客韦绶笑曰:“何用穷兵独舞。

    ”言虽诙谐,一时亦有谓也。

    頔又令女妓为六佾舞,声态壮妙,号《孙武顺圣乐》。

     于司空以乐曲有《想夫怜》,其名不雅,将改之⊥有笑者曰:“南朝相府曾有瑞莲,故歌《相府莲》,自是后人语讹,相承不改耳。

    ” 旧说: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人语讹为“虾蟆陵”。

    今荆襄人呼“提”为“堤”,晋绛人呼“梭”为“”,关中人呼“稻”为“讨”,呼“釜”为“付”,皆讹谬所习,亦曰“坊中语”也。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

    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

    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涩、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露牙,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浥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沉,洪州有西山之白露。

    寿州有霍山之黄牙,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

     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薄萄,岭南之灵谿、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

    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

    三勒者谓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

    。

     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扬之六合笺,韶之竹笺,蒲之白蒲、重抄,临川之滑薄。

    又宋亳间有织成界道绢素,谓之乌丝栏、朱丝栏,又有茧纸。

     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

    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邱白瓮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初,诙谐自贺知章,轻薄自祖咏,诨语自贺兰广、郑涉。

    近代咏字有萧昕,寓言有李纡,隐语有张著,有警有李舟,张彧,歇后姚岘、叔孙羽,讹语影带有李直方、独孤申叔,题目人有曹著。

     长安风俗,自贞元侈于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