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2页
在撒谎!我不是他们无条件爱的那个人,他们更关心的是他们自己的面子,而不是我!别小看你的孩子,孩子知道得很!
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毕竟是做父母的,我们自诩为成年人,"成年人"就应该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的话你又如何能使你自己的孩子对其行为负责呢?在我们因充满失落感要发泄的时候,请先暂停一下,"离开现场"(我通常是换另一个房间),默默地在心里从1数到100(有时数不了这么多)。
然后请你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你的孩子你此刻的心情,你希望你的父母如何地对待你?通常经过这样的"折腾",你的怒气多少会降温。
如果,还没有,那请你"轻轻地关上房门",一定要轻!先出去转上一圈,同时,把你孩子所有的优点列数一遍,再把他今天使你愤怒的问题提上来,问问自己,即使是这样,如果拿童年的"比尔盖茨"来跟你换,你是否愿意?如果你不愿意,马上回家,去把你孩子情绪的箱子用爱注满。
中国有句话:"爱之深,责之切。
"如果正确地运用了这句话,会有良好的果效。
但很多人的问题就处在"责之切"上,这个"责之切"确实伤了几代人的心。
其实"责之切"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了我们掌握的尺度。
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国家的法令,否则,社会就会乱套。
我们每一个家庭,以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也就是以前我所说的界线。
如果一个国家只有法律,而犯法后,却没有执行法律的规定,那法律就形同虚设。
而一个家庭也一样,孩子没有承担过越过界线后,所带来的相应后果,他就不知道他的责任到底是什么?这是会令责任双方都感到沮丧的一件事。
圣经上说:"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没有人天生就服从管教的,就像有人说果果是天使时,我曾说过的,没有人天生是天使。
孩子的言行是需要父母来进行规范的,这没错。
但是,父母不能跟着孩子一辈子。
父母应该尽可能早地将孩子的言行进行规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使你期望的价值观逐渐在孩子的心里内化。
因为"一生的果效由心发出",所有的行为都是以心为出发点的。
但这里有个关键性问题,就是不能含怒来责罚孩子。
而且这种责罚应该是针对孩子不好的行为,而不是孩子这个人本身。
圣经里说:"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
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
若我所作的,是我不愿意的,我就应承律法是善的。
即使这样,就不是我作的,而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
"说这段话的保罗紧接着在在后面大呼:"我真是苦啊!"其实我们的孩子心里又何尝不苦?他们不愿意拿100分吗?他们不愿意当"三好生"吗?他们愿意每天被指责为没有上进心吗?他们不愿意!但是有的时候,很糟糕,他们做了他们不愿意做的事。
我们责罚谁?我们应该责罚那在他们心里的"罪",换句话说他们应该为他们的行为受到责罚,而不应该遭到人身攻击。
不含怒的责罚,让孩子能体会到,你确实仅仅是不喜欢他们的行为,而怒气冲天的棒下,即使你事后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在孩子的心中早已把你划入"黑名单"了。
说了半天大道理,说个简单的事例。
果果今天中午挨罚了,她又被"Timeout"(没有找到合适的译法,我译为"暂停")10分钟。
这种方法就是,让果果停止做一切的事,去自我反省10分钟。
有点像传统的罚站,但又不完全一样。
果果被罚的原因是她近期的"长尾巴"(不关门),在各种提醒和警告均不奏效后,从昨天开始她就开始接受了"暂停"。
以前果果被"暂停"通常有专门的位置(决不能是小黑屋),这次因为问题分别出现在厨房和卫生间,于是她被暂停在这里。
同时,她手里还有一个计时器,由她拧到10分钟。
今天的"暂停"有点意思,,刚罚到了5分钟,果果说:"妈妈我实在憋不住了。
"排泄完后,她还津津乐道地跟我研究,她应该再把计时器拧到那个位置,以弥补排泄所占用的时间。
第4节:天平的两边(2)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果果是完全自觉自愿地接受"暂停",因为,通过长期的经验,她已经知道了这种责罚针对的是什么,她不用担心因此会失去她怕失去的东西,她也很高兴这种方法最终能使她自己也讨厌的行为慢慢改掉,对于这个她已经很有经验了,所以她不会反抗,因为她的心没有受伤害。
在整个的"暂停"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冲突。
而且,我发现卫生间的门又没关时,正在吃中午饭,我说的是:"等你吃饭饭后,请你到卫生间门口暂停10分钟。
"而果果的回答是:"噢,好的。
"这种无冲突的暂停,为的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必然带来相应的后果,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这种"暂停"演变成一种家长作风,是非常危险的,会使结果朝着家长所期待的反面而发展。
再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机会教育。
把你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看法,通过,突发事件不断地传递给你的孩子,这种机会教育会在你孩子心里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比较容易内化到他心里,从而比较容易产生你所想看到的效果。
对于孩子的正确的管教过程,应该是在孩子幼年期间紧抓不放,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逐渐放手。
在孩子成年后,完全放手将其交在上帝手中。
第5节:问问孩子快乐不快乐 问问孩子快乐不快乐 昨天果果的期中考试结束了,因为,这一段果果断断续续地生病,所以,我对她的功课没有太多的要求,每天完成作业就行了。
考试前一天,也没有练琴,而是把语文课文都读了一遍就洗洗睡了。
昨天接果果,每天跟果果同路的小班长一出门就跟妈妈说:"妈妈,我的数学肯定考不了100了,我又一道题的数算错了。
"班长的妈妈转过头问果果:"那果果呢?"
然后请你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你的孩子你此刻的心情,你希望你的父母如何地对待你?通常经过这样的"折腾",你的怒气多少会降温。
如果,还没有,那请你"轻轻地关上房门",一定要轻!先出去转上一圈,同时,把你孩子所有的优点列数一遍,再把他今天使你愤怒的问题提上来,问问自己,即使是这样,如果拿童年的"比尔盖茨"来跟你换,你是否愿意?如果你不愿意,马上回家,去把你孩子情绪的箱子用爱注满。
中国有句话:"爱之深,责之切。
"如果正确地运用了这句话,会有良好的果效。
但很多人的问题就处在"责之切"上,这个"责之切"确实伤了几代人的心。
其实"责之切"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了我们掌握的尺度。
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国家的法令,否则,社会就会乱套。
我们每一个家庭,以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也就是以前我所说的界线。
如果一个国家只有法律,而犯法后,却没有执行法律的规定,那法律就形同虚设。
而一个家庭也一样,孩子没有承担过越过界线后,所带来的相应后果,他就不知道他的责任到底是什么?这是会令责任双方都感到沮丧的一件事。
圣经上说:"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没有人天生就服从管教的,就像有人说果果是天使时,我曾说过的,没有人天生是天使。
孩子的言行是需要父母来进行规范的,这没错。
但是,父母不能跟着孩子一辈子。
父母应该尽可能早地将孩子的言行进行规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使你期望的价值观逐渐在孩子的心里内化。
因为"一生的果效由心发出",所有的行为都是以心为出发点的。
但这里有个关键性问题,就是不能含怒来责罚孩子。
而且这种责罚应该是针对孩子不好的行为,而不是孩子这个人本身。
圣经里说:"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
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
若我所作的,是我不愿意的,我就应承律法是善的。
即使这样,就不是我作的,而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
"说这段话的保罗紧接着在在后面大呼:"我真是苦啊!"其实我们的孩子心里又何尝不苦?他们不愿意拿100分吗?他们不愿意当"三好生"吗?他们愿意每天被指责为没有上进心吗?他们不愿意!但是有的时候,很糟糕,他们做了他们不愿意做的事。
我们责罚谁?我们应该责罚那在他们心里的"罪",换句话说他们应该为他们的行为受到责罚,而不应该遭到人身攻击。
不含怒的责罚,让孩子能体会到,你确实仅仅是不喜欢他们的行为,而怒气冲天的棒下,即使你事后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在孩子的心中早已把你划入"黑名单"了。
说了半天大道理,说个简单的事例。
果果今天中午挨罚了,她又被"Timeout"(没有找到合适的译法,我译为"暂停")10分钟。
这种方法就是,让果果停止做一切的事,去自我反省10分钟。
有点像传统的罚站,但又不完全一样。
果果被罚的原因是她近期的"长尾巴"(不关门),在各种提醒和警告均不奏效后,从昨天开始她就开始接受了"暂停"。
以前果果被"暂停"通常有专门的位置(决不能是小黑屋),这次因为问题分别出现在厨房和卫生间,于是她被暂停在这里。
同时,她手里还有一个计时器,由她拧到10分钟。
今天的"暂停"有点意思,,刚罚到了5分钟,果果说:"妈妈我实在憋不住了。
"排泄完后,她还津津乐道地跟我研究,她应该再把计时器拧到那个位置,以弥补排泄所占用的时间。
第4节:天平的两边(2)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果果是完全自觉自愿地接受"暂停",因为,通过长期的经验,她已经知道了这种责罚针对的是什么,她不用担心因此会失去她怕失去的东西,她也很高兴这种方法最终能使她自己也讨厌的行为慢慢改掉,对于这个她已经很有经验了,所以她不会反抗,因为她的心没有受伤害。
在整个的"暂停"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冲突。
而且,我发现卫生间的门又没关时,正在吃中午饭,我说的是:"等你吃饭饭后,请你到卫生间门口暂停10分钟。
"而果果的回答是:"噢,好的。
"这种无冲突的暂停,为的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必然带来相应的后果,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这种"暂停"演变成一种家长作风,是非常危险的,会使结果朝着家长所期待的反面而发展。
再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机会教育。
把你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看法,通过,突发事件不断地传递给你的孩子,这种机会教育会在你孩子心里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比较容易内化到他心里,从而比较容易产生你所想看到的效果。
对于孩子的正确的管教过程,应该是在孩子幼年期间紧抓不放,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逐渐放手。
在孩子成年后,完全放手将其交在上帝手中。
第5节:问问孩子快乐不快乐 问问孩子快乐不快乐 昨天果果的期中考试结束了,因为,这一段果果断断续续地生病,所以,我对她的功课没有太多的要求,每天完成作业就行了。
考试前一天,也没有练琴,而是把语文课文都读了一遍就洗洗睡了。
昨天接果果,每天跟果果同路的小班长一出门就跟妈妈说:"妈妈,我的数学肯定考不了100了,我又一道题的数算错了。
"班长的妈妈转过头问果果:"那果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