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3页
律法。
南朝宋、齐皆沿用晋律,至梁朝始重新编定律法,不过仍以晋律为蓝本。
②陈寅恪考证琅琊王氏世传天师道之文章名为《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收于《金明馆丛稿初编》。
③中古时代的道教符咒更近于复杂的图画,而非电视剧里那种简笔篆文。
王扬所画出自敦煌藏经洞,虽是唐时抄本,但这种符咒未必不出于前代传承,对具体图案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第三十三册,编号p.4824。
④部分法制史将“恶逆罪”的起源定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误。
东汉时已有此罪。
《后汉书·梁统传》:“建初八年,遂谮杀二贵人,而陷竦等以恶逆。
”《后汉书·陈球传》:“曹节、王甫复争,以为梁后家犯恶逆,虽葬懿陵,武帝黜废卫后,而以李夫人配食。
”这件事在《后汉纪》中也有记载:“外家心恶梁氏,欲毁贩之,乃诬以恶逆。
”此罪晋律相承,《晋书·刑法志》载张裴《注晋律表》云:“陵上僭贵,谓之恶逆。
” 第5章决断 听到壮汉和俊少年的叫喊,王扬恨不得当场把他俩拍死。
这两货其实有上中下三策可选。
上策冒认琅琊王氏侍从的身份,站出为王扬作证,同时把自已和王扬绑定,逼他相救。
中策沉默不语,等王扬假冒身份成功后,开口求救。
下策就是有样学样,也冒认琅琊王氏身份。
本来这荒郊野岭突然出现一个琅琊王氏子弟就已经很稀奇了,现在又冒出两个,不仅难以取信,还连带降低了王扬身份的可靠性。
果然,在他俩喊完之后,什长等人看向王扬,眼神中多了几分疑虑。
王扬当然可以选择认下这两个“亲戚”,可问题是这两货对于当世之历史文化知之甚浅,根本没法如王扬一般伪装得煞有介事。
再者,三人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一齐假扮同族子弟,很容易被拆穿。
只要把他们分开审问,再一对口供,立马就泄底。
可如果王扬不认他们,以这两人做事的风格,必定反过来指证王扬身份为假,到时拉扯不清,一样玉石俱焚。
怎么办?
南朝宋、齐皆沿用晋律,至梁朝始重新编定律法,不过仍以晋律为蓝本。
②陈寅恪考证琅琊王氏世传天师道之文章名为《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收于《金明馆丛稿初编》。
③中古时代的道教符咒更近于复杂的图画,而非电视剧里那种简笔篆文。
王扬所画出自敦煌藏经洞,虽是唐时抄本,但这种符咒未必不出于前代传承,对具体图案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第三十三册,编号p.4824。
④部分法制史将“恶逆罪”的起源定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误。
东汉时已有此罪。
《后汉书·梁统传》:“建初八年,遂谮杀二贵人,而陷竦等以恶逆。
”《后汉书·陈球传》:“曹节、王甫复争,以为梁后家犯恶逆,虽葬懿陵,武帝黜废卫后,而以李夫人配食。
”这件事在《后汉纪》中也有记载:“外家心恶梁氏,欲毁贩之,乃诬以恶逆。
”此罪晋律相承,《晋书·刑法志》载张裴《注晋律表》云:“陵上僭贵,谓之恶逆。
” 第5章决断 听到壮汉和俊少年的叫喊,王扬恨不得当场把他俩拍死。
这两货其实有上中下三策可选。
上策冒认琅琊王氏侍从的身份,站出为王扬作证,同时把自已和王扬绑定,逼他相救。
中策沉默不语,等王扬假冒身份成功后,开口求救。
下策就是有样学样,也冒认琅琊王氏身份。
本来这荒郊野岭突然出现一个琅琊王氏子弟就已经很稀奇了,现在又冒出两个,不仅难以取信,还连带降低了王扬身份的可靠性。
果然,在他俩喊完之后,什长等人看向王扬,眼神中多了几分疑虑。
王扬当然可以选择认下这两个“亲戚”,可问题是这两货对于当世之历史文化知之甚浅,根本没法如王扬一般伪装得煞有介事。
再者,三人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一齐假扮同族子弟,很容易被拆穿。
只要把他们分开审问,再一对口供,立马就泄底。
可如果王扬不认他们,以这两人做事的风格,必定反过来指证王扬身份为假,到时拉扯不清,一样玉石俱焚。
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