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 > 冒姓琅琊by东周公子南 > 第48章

第48章

目录
    还有这个说法?! 王扬笑了笑不置可否,随口道:“先生果然博学,涉猎广泛。

    既然离家就不谈家中之事,还是说《尚书》痛快。

    ”然后便继续谈起《尚书》来。

     王扬说的前半句本是酒桌上一句随口夸赞的话,但刘昭却因为之前就知晓的“叩桌”一俗,先入为主,认为王扬一定与义兴有关。

    所以王扬夸赞他的话听到他的耳中,就便成了王扬默认此事。

     至于王扬为什么避开这个话题也很容易理解。

     正宗的琅琊王氏大多居于京都建康,这位小公子家住义兴,显然是家世没落的旁支。

    不然游学也应该去建康,来什么荆州?恐怕是京中盛族容他不下,又或者是不愿上门依傍,看人脸色吧。

     来不及细想,听王扬又讲到关键问题,马上侧耳倾听。

     王扬说说谈谈,见黑汉在门外探头,便知道时间到了,话风一转道: “其实古书写在简册上,由于连缀之绳断烂,导致竖简次序颠倒,甚至直接缺失某块,这是很正常的事。

    《汉书》说‘经或脱简,传或间编’。

    脱简就是缺失,间编就是前后错乱。

    今人不晓简牍之学,以纸张抄定简牍文字,便认为是定本,殊不知可能原来抄的就是错文。

    ” 他放下筷子,看着瞪大眼睛听讲的师徒二人,缓缓道: “比如说《尚书》‘皋陶谟’一篇。

    上文言‘允迪厥德,谟明弼谐’,此为史之所述,而非皋陶之言。

    下文大禹说‘俞’。

    俞就是‘然’的意思。

    所然者谁?两句之间,必有阙文!先是皋陶有言,而后大禹然之,且问之。

    这才合理。

    ” 刘昭和庾于陵听得一起点头,只觉这王扬是做学问的天才,竟然能从“不疑处生疑”!这种能力可不是读多少书能学来的,更多依靠的是天赋。

     王扬见两人心折的样子,便知道苏轼的奇论又俘获了两个“粉丝”。

    他喝尽杯中酒,续道: “《尚书》中这样的例子不少,错简错字,非止一端,可惜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