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第九节 古今同忧 第3页
标准的孔孟之徒,学得东西很杂。
问了很多海外的事物,对异域不同的耕作方式尤其感兴趣。
临到舒文清告辞时,仍然意犹未尽,相约明日再谈。
两人出门,发现赵鸣不见了。
门房说,刚才那位公子去水车房看热闹去了。
这孩子! 刘望海怕他们人生地不熟,无端被人欺负,也跟着一起朝水车房去。
这里围了六七个人,见刘先生带着陌生人过来,纷纷让开道。
只见赵鸣和另两人蹲在一堆木构件边上讨论着,这些木构件显然是从水车上拆下来的。
“反正现在水车并不急用,给我一星期,不是,一旬时间,保证最少两年不用换这根轴了。
”赵鸣拍着胸脯保证。
一天到晚时刻不停转动的木轴,无论如何也用不了两年。
“我赌十斗米。
我赢了,你们不要出任何东西,我要输了给你们十斗米。
” 骗谁呢,你一个做客的哪来十斗米?就是有,两年后我们上哪儿找你? 赵鸣显然马上意识到这个赌不靠谱,马上补充: “反正十天时间你们也等得起,是吧?你们也都是能工巧匠,一眼能看出我做的东西好不好。
十天后,你们要是觉得我的办法不行,你们重做,我立即就给你们每人二十文钱。
这样行不行?” 这靠谱! 赌注太高反而让人起疑,还两年后。
这时赵鸣才发现舒文清来了。
“老大,我就是手痒。
” 舒文清理解地笑笑,便将赵鸣和刘望海做了介绍。
众人一看是刘先生的客人,哄笑着散了。
“十天后哈!”赵鸣还不忘提醒,叫上真了。
接着他没有跟刘先生有任何客套: “刘家堡有好铁匠吗?” 得到肯定答复后便在没有第二句了。
当天下午,赵鸣就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写写画画。
第二天,刘海望早早应约来拜访。
这次他一定要和舒文清好好讨论如何改进农耕。
“根据海外的做法,我个人认为改进华夏的农耕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大事,不单单是一两项技术的问题。
” “系统?” “就是形成一件事的各个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互相关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 好吧,一开始就晕,怎么讲? 然后,舒文清就说了改进农耕涉及哪些因素: 改进历法,培育良种,增加肥力,改善农具,建设水利,杀虫防病...... “别急,现在历法对农耕不利?” “非常不利!我们的历法是根据月亮阴晴圆缺来制定的,而决定寒热变化的不是月亮,而是太阳。
” 错愕的神情,舒文清对此早已料到。
接着就是讲解太阳、地球、月亮关系和运行规律。
开始,每讲一点,刘望海就要打断询问。
慢慢的他将所有知识点串起来,在脑子里一遍一遍过。
看上去进入神游状态,对外界失去感知,连舒文清喊他吃饭都毫无反应。
舒文清有点后悔,自己是不是讲多了,古人如何受得了。
就好比原来无比慈爱的爹妈,被人告知是杀父仇人,世界突然完全颠覆。
到亥时,刘望海突然冲出书房,一把抓住舒文清的手: “通时,你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三佛齐。
” “你说的这些,那里人尽皆知吗?” “不是,少数华族人知道。
” “那就好!” “弗界先生,怎么?” “如果蛮夷知道这些,我华夏危矣!” 舒文清心头一震,写《海国图志》的先贤,当年一定不是显摆自己的见识,而是怀着深深的忧虑和对本民族危难的恐惧。
就如面前的刘望海,也许一开始对新知有兴奋,那是一个新视界。
后来就一定会由个人得失感受,升华到对民族未来忧虑。
这是读书人的情怀,古今相通。
舒文清让仆役护送刘先生回去,并叮嘱带点吃的给他。
望着没入黑夜的刘望海,他心里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在一个私塾先生抓住他手,说出那就话时,他明白要干什么了。
问了很多海外的事物,对异域不同的耕作方式尤其感兴趣。
临到舒文清告辞时,仍然意犹未尽,相约明日再谈。
两人出门,发现赵鸣不见了。
门房说,刚才那位公子去水车房看热闹去了。
这孩子! 刘望海怕他们人生地不熟,无端被人欺负,也跟着一起朝水车房去。
这里围了六七个人,见刘先生带着陌生人过来,纷纷让开道。
只见赵鸣和另两人蹲在一堆木构件边上讨论着,这些木构件显然是从水车上拆下来的。
“反正现在水车并不急用,给我一星期,不是,一旬时间,保证最少两年不用换这根轴了。
”赵鸣拍着胸脯保证。
一天到晚时刻不停转动的木轴,无论如何也用不了两年。
“我赌十斗米。
我赢了,你们不要出任何东西,我要输了给你们十斗米。
” 骗谁呢,你一个做客的哪来十斗米?就是有,两年后我们上哪儿找你? 赵鸣显然马上意识到这个赌不靠谱,马上补充: “反正十天时间你们也等得起,是吧?你们也都是能工巧匠,一眼能看出我做的东西好不好。
十天后,你们要是觉得我的办法不行,你们重做,我立即就给你们每人二十文钱。
这样行不行?” 这靠谱! 赌注太高反而让人起疑,还两年后。
这时赵鸣才发现舒文清来了。
“老大,我就是手痒。
” 舒文清理解地笑笑,便将赵鸣和刘望海做了介绍。
众人一看是刘先生的客人,哄笑着散了。
“十天后哈!”赵鸣还不忘提醒,叫上真了。
接着他没有跟刘先生有任何客套: “刘家堡有好铁匠吗?” 得到肯定答复后便在没有第二句了。
当天下午,赵鸣就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写写画画。
第二天,刘海望早早应约来拜访。
这次他一定要和舒文清好好讨论如何改进农耕。
“根据海外的做法,我个人认为改进华夏的农耕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大事,不单单是一两项技术的问题。
” “系统?” “就是形成一件事的各个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互相关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 好吧,一开始就晕,怎么讲? 然后,舒文清就说了改进农耕涉及哪些因素: 改进历法,培育良种,增加肥力,改善农具,建设水利,杀虫防病...... “别急,现在历法对农耕不利?” “非常不利!我们的历法是根据月亮阴晴圆缺来制定的,而决定寒热变化的不是月亮,而是太阳。
” 错愕的神情,舒文清对此早已料到。
接着就是讲解太阳、地球、月亮关系和运行规律。
开始,每讲一点,刘望海就要打断询问。
慢慢的他将所有知识点串起来,在脑子里一遍一遍过。
看上去进入神游状态,对外界失去感知,连舒文清喊他吃饭都毫无反应。
舒文清有点后悔,自己是不是讲多了,古人如何受得了。
就好比原来无比慈爱的爹妈,被人告知是杀父仇人,世界突然完全颠覆。
到亥时,刘望海突然冲出书房,一把抓住舒文清的手: “通时,你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三佛齐。
” “你说的这些,那里人尽皆知吗?” “不是,少数华族人知道。
” “那就好!” “弗界先生,怎么?” “如果蛮夷知道这些,我华夏危矣!” 舒文清心头一震,写《海国图志》的先贤,当年一定不是显摆自己的见识,而是怀着深深的忧虑和对本民族危难的恐惧。
就如面前的刘望海,也许一开始对新知有兴奋,那是一个新视界。
后来就一定会由个人得失感受,升华到对民族未来忧虑。
这是读书人的情怀,古今相通。
舒文清让仆役护送刘先生回去,并叮嘱带点吃的给他。
望着没入黑夜的刘望海,他心里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在一个私塾先生抓住他手,说出那就话时,他明白要干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