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 > 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 > 第85章 离开南疆前的「味觉打包·五月廿四」

第85章 离开南疆前的「味觉打包·五月廿四」

目录
    五月廿四的南疆巴扎在晨光里醒来,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宣礼塔尖还沾着晨露,巷道里的铜铃已经“叮当”作响——卖葡萄干的大爷把竹筛里的无核白葡萄干晃得沙沙响,深紫色的果粒像撒了一地的碎宝石;卖孜然的大妈往牛皮纸袋里装颗粒饱满的孜然,棕黄色的粉末沾在指尖,随动作扬起细雾,在阳光里织成一张嗅觉的网。

     一、巴扎里的「味觉囤货」 李可佳蹲在葡萄干摊位前,指尖捏起一颗无核白——脱水后的果粒皱巴巴的,却在指尖一捏就透出蜜色的光,“大爷,给我来10公斤,要昨天刚晒好的‘树上干’。

    ”她指着竹筛最上层的葡萄干,果柄还带着新鲜的绿意,“去年带回去的葡萄干泡奶茶,朋友说喝出了和田的阳光味。

    ” 大爷笑着用粗麻布口袋装葡萄干,秤砣在木杆上晃出好看的弧度:“丫头懂行,‘树上干’是挂在藤上自然风干的,果肉里还藏着没蒸发的果浆。

    ”他往袋子里多抓了两把,“路上吃,新疆的甜,要装在兜里带走。

    ” 隔壁的孜然摊前,大妈正用铜勺给李可佳舀孜然:“5公斤够不够?回家炒羊肉、烤馕,香得很。

    ”深褐色的孜然颗粒滚进纸袋,混着大妈花帽上的玫瑰香,“这是克孜勒苏的孜然,颗粒大、油性足,磨成粉能香三个月。

    ” 李可佳把纸袋凑近鼻尖,辛辣的草本香混着干燥的热风气息涌进来——那是喀什巴扎的味道,是南疆大地的味道,更是这一路从叶城到库车,无数个蹲在馕坑边、守在烤串摊前的记忆碎片。

     二、房车中的「味道归仓」 把葡萄干和孜然塞进房车行李箱时,李可佳看着满满当当的储物格笑出声——从西藏带来的酥油、在喀什收集的奶渣、和田的核桃、库车的大馕,此刻又添了葡萄干与孜然,不同地域的食材挤在一起,像幅立体的“中国味觉地图”。

    “房车要变成‘新疆味移动仓库’了。

    ”她拍了拍鼓囊囊的行李箱,葡萄干在袋子里发出沙沙的响,像在跟南疆的土地说再见。

     骆梓淇坐在驾驶座旁,把一张手写的卡片夹进李可佳的牛皮手账——卡片上是喀什古丽扎提大姐的烤包子秘方:“羊肉选带筋的羊腿肉,皮牙子要切粗丁,孜然颗粒比粉末香,贴馕坑时手腕要稳……”字迹歪歪扭扭,却在结尾画了个戴着花帽的笑脸,“有些味道,要带走;有些味道,要记住。

    ” 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卡片上,烤包子秘方的字迹被镀上金边,李可佳忽然想起在喀什老城的馕坑前,古丽扎提大姐手把手教她捏褶子的场景——面粉沾在指尖的粗糙感,炭火烤得脸颊发烫的温度,还有烤包子出炉时“滋滋”的油响,此刻都成了藏在秘方背后的、带着体温的记忆。

     三、告别时的「味觉仪式」 午后的巴扎渐渐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