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归之江海
木香被月光浸得透亮,张思贞用银针挑开其年轮,只见中心髓部呈蜂窝状,边缘木质部却致密如琥珀。
“三焦者,决渎之官。
”他指着髓部的孔洞,“这蜂窝状结构,正是木香能通调三焦的形质依据。
你看《本草经疏》里说它‘芳香之气,能上通于脾肺,下及于肾’,就像贯通全身的运河,既能引上游之水灌溉农田,又能导下游之浊归入江海。
” 此时,铜漏的水滴恰好落入承水盘,发出“叮咚”清响。
奇妙的是,紫苏、薄荷、木香的影子在水面上重新组合,形成了类似人体三焦的投影:紫苏叶的影子覆盖胸腔,对应上焦如雾;薄荷的羽状叶脉延伸至腹腔,对应中焦如沤;木香的根茎影子沉入盘底,对应下焦如渎。
苏瑶取出师父留下的“三焦辨证图”,竟与水面投影分毫不差。
“气的运行,原来藏在药材的形质里。
”张思贞想起师父临终前攥着他的手,在掌心写下一个“气”字,“当年他在敦煌莫高窟看见唐代医书残卷,发现古人用‘气’字通‘饩’,既是指天地之气,更是指食物化生的精微。
就像这三味药,紫苏得东方木气,薄荷禀西方金气,木香合中央土气,本就是天地五行之气的具象化。
” 苏瑶忽然取出一枚水晶放大镜,这是她从西洋传教士处得来的稀罕物。
在镜片下,紫苏叶的气孔如星罗棋布,薄荷的腺鳞似珍珠镶嵌,木香的导管像连通星系的虫洞。
更惊人的是,三种药材的细胞间隙中,竟有细微的荧光颗粒游走,宛如中医典籍中描述的“卫气”“营气”“元气”。
“《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张思贞看着荧光颗粒在紫苏叶细胞间穿梭,“你看这些绿色荧光,像不像营气在脉中运行?而薄荷里的白色光点,恰如卫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的特性。
至于木香中的金色颗粒,或许就是《难经》里说的‘元气之别使’,贯通三焦,周流全身。
” 窗外,荔枝树的气根垂入水中,形成天然的帘幕。
张思贞忽然想起黄河边的古渡,船工们用麻绳串联葫芦做成浮桥,每一个葫芦都是气的容器,正如人体的每个脏腑都藏着气的枢纽。
他取出师父的《诊余随笔》,翻到“气学三论”篇,只见眉批写着:“学医不知气,犹舟子不识水势,农夫不辨土性,纵有良材,难成大器。
” 苏瑶将三种药材放入捣药罐,却不用杵臼,而是点燃艾条在罐底烘烤。
随着热气蒸腾,紫苏的辛香、薄荷的清凉、木香的沉厚依次挥发,在罐体上方形成三色气柱:青色气柱旋而上升,白色气柱徘徊中焦,黄色气柱沉降下焦,竟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之象暗合。
“这是‘煴灸取气’之法。
”张思贞想起在《五十二病方》中见过类似记载,“古人认为,药之性在于气,气之效在于通。
通过艾火的温通之力,能让药材的性味直接化为气场,比汤剂更能直
“三焦者,决渎之官。
”他指着髓部的孔洞,“这蜂窝状结构,正是木香能通调三焦的形质依据。
你看《本草经疏》里说它‘芳香之气,能上通于脾肺,下及于肾’,就像贯通全身的运河,既能引上游之水灌溉农田,又能导下游之浊归入江海。
” 此时,铜漏的水滴恰好落入承水盘,发出“叮咚”清响。
奇妙的是,紫苏、薄荷、木香的影子在水面上重新组合,形成了类似人体三焦的投影:紫苏叶的影子覆盖胸腔,对应上焦如雾;薄荷的羽状叶脉延伸至腹腔,对应中焦如沤;木香的根茎影子沉入盘底,对应下焦如渎。
苏瑶取出师父留下的“三焦辨证图”,竟与水面投影分毫不差。
“气的运行,原来藏在药材的形质里。
”张思贞想起师父临终前攥着他的手,在掌心写下一个“气”字,“当年他在敦煌莫高窟看见唐代医书残卷,发现古人用‘气’字通‘饩’,既是指天地之气,更是指食物化生的精微。
就像这三味药,紫苏得东方木气,薄荷禀西方金气,木香合中央土气,本就是天地五行之气的具象化。
” 苏瑶忽然取出一枚水晶放大镜,这是她从西洋传教士处得来的稀罕物。
在镜片下,紫苏叶的气孔如星罗棋布,薄荷的腺鳞似珍珠镶嵌,木香的导管像连通星系的虫洞。
更惊人的是,三种药材的细胞间隙中,竟有细微的荧光颗粒游走,宛如中医典籍中描述的“卫气”“营气”“元气”。
“《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张思贞看着荧光颗粒在紫苏叶细胞间穿梭,“你看这些绿色荧光,像不像营气在脉中运行?而薄荷里的白色光点,恰如卫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的特性。
至于木香中的金色颗粒,或许就是《难经》里说的‘元气之别使’,贯通三焦,周流全身。
” 窗外,荔枝树的气根垂入水中,形成天然的帘幕。
张思贞忽然想起黄河边的古渡,船工们用麻绳串联葫芦做成浮桥,每一个葫芦都是气的容器,正如人体的每个脏腑都藏着气的枢纽。
他取出师父的《诊余随笔》,翻到“气学三论”篇,只见眉批写着:“学医不知气,犹舟子不识水势,农夫不辨土性,纵有良材,难成大器。
” 苏瑶将三种药材放入捣药罐,却不用杵臼,而是点燃艾条在罐底烘烤。
随着热气蒸腾,紫苏的辛香、薄荷的清凉、木香的沉厚依次挥发,在罐体上方形成三色气柱:青色气柱旋而上升,白色气柱徘徊中焦,黄色气柱沉降下焦,竟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之象暗合。
“这是‘煴灸取气’之法。
”张思贞想起在《五十二病方》中见过类似记载,“古人认为,药之性在于气,气之效在于通。
通过艾火的温通之力,能让药材的性味直接化为气场,比汤剂更能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