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
悟一子曰:善歧黄者,必理其脾;识治体者,务崇其本。
中宫为百骸之资生,脾理则病瘥;民命实万化之极蒂,本固则邦宁。
苟元气不实,而邪气得以干其脏腑,人咎邪气之为患,非邪气也,自伤元气以招之也。
内戎不除,而外戎得以薄其门庭,人怒外戎之为祟,非外戎也,自作内戎以酿之也。
故邪之妄行,足以浸正而害法,如意之无主,不能从心而听命,势使然也。
修道者,与治病治国一理。
中土失陷,性金不返,心迷而命厄,固其所也。
老妖撇却沙僧,怒讯浑家书信,亦知外乱由于内戎,不知公主之信,思去邪归正之信,真信也。
魔之持刀欲杀,亦是以邪浸正。
公主抵死放赖,其信也。
然信既行矣,吐真则败,信天下事有不必信以成其信者,此类是也。
沙僧之代为讳饰,非信也。
然信既行矣,指实则害,信天下理有信口不必信心,而不病其为信者,此类是也。
公主、沙僧,一信相为,变通一气,相为救护。
主救僧,僧救主,主又救僧,僧又救主,循环无端,暗相运用,终济大事,总出一信之真实无妄为之也。
半山语有云:“知妄为妄,即妄为真。
”公主、沙僧之配妖、哄妖是也。
又云:“认妄为真,虽真亦妄。
”唐僧、八戒之逐猴、变虎是也。
昔者大圣遭二郎之侵凌而变虎飞遁,自主也。
二郎急用照妖之镜,以圣为妖也。
今者三藏遭黄郎之厄难而变虎牢笼,不自主也。
黄郎缓施巧佞之舌,以善为恶也。
其致祸之根源,由三藏听八戒之谗言而误贬行者,故行者复归花果山,而感伤二郎之侵凌;因而国王亦误信黄郎之巧说而错认爱婿,使唐僧羁留宝象国,而身受黄郎之魔障。
国王认老妖为佳婿,认圣僧为猛虎,一如三藏认白骨为红颜,认诛妖为戕善已耳。
老妖明知公主寄信,得沙僧一番折辩,而忽转怒为喜,何也?非真被公主、沙僧所愚也,亦将计就计,借此一信,以图罔国而啖僧,盖隐忍其小忿,而希售其大奸也!故为公主设宴压惊,而忽然换服;称诣国认亲,而忽然一变文人入朝。
奇哉!妙哉!仙师寓意,隐讽后世人主以言取人而滥加荣宠,甚至尚主揽权,沉酣酒色而噬人无忌,陷害忠良而欺君跋扈也。
何以言之?奎宿为天上之文星,黄袍为地下之黄甲。
“八月十五夜摄去公主”,分明桂子天香月中落。
“带箭射虎救公主,虎精假作取经人。
”一片花言巧语,依稀金门射策之谈词佳制也。
朝端喷法水,顿教佛子失真
中宫为百骸之资生,脾理则病瘥;民命实万化之极蒂,本固则邦宁。
苟元气不实,而邪气得以干其脏腑,人咎邪气之为患,非邪气也,自伤元气以招之也。
内戎不除,而外戎得以薄其门庭,人怒外戎之为祟,非外戎也,自作内戎以酿之也。
故邪之妄行,足以浸正而害法,如意之无主,不能从心而听命,势使然也。
修道者,与治病治国一理。
中土失陷,性金不返,心迷而命厄,固其所也。
老妖撇却沙僧,怒讯浑家书信,亦知外乱由于内戎,不知公主之信,思去邪归正之信,真信也。
魔之持刀欲杀,亦是以邪浸正。
公主抵死放赖,其信也。
然信既行矣,吐真则败,信天下事有不必信以成其信者,此类是也。
沙僧之代为讳饰,非信也。
然信既行矣,指实则害,信天下理有信口不必信心,而不病其为信者,此类是也。
公主、沙僧,一信相为,变通一气,相为救护。
主救僧,僧救主,主又救僧,僧又救主,循环无端,暗相运用,终济大事,总出一信之真实无妄为之也。
半山语有云:“知妄为妄,即妄为真。
”公主、沙僧之配妖、哄妖是也。
又云:“认妄为真,虽真亦妄。
”唐僧、八戒之逐猴、变虎是也。
昔者大圣遭二郎之侵凌而变虎飞遁,自主也。
二郎急用照妖之镜,以圣为妖也。
今者三藏遭黄郎之厄难而变虎牢笼,不自主也。
黄郎缓施巧佞之舌,以善为恶也。
其致祸之根源,由三藏听八戒之谗言而误贬行者,故行者复归花果山,而感伤二郎之侵凌;因而国王亦误信黄郎之巧说而错认爱婿,使唐僧羁留宝象国,而身受黄郎之魔障。
国王认老妖为佳婿,认圣僧为猛虎,一如三藏认白骨为红颜,认诛妖为戕善已耳。
老妖明知公主寄信,得沙僧一番折辩,而忽转怒为喜,何也?非真被公主、沙僧所愚也,亦将计就计,借此一信,以图罔国而啖僧,盖隐忍其小忿,而希售其大奸也!故为公主设宴压惊,而忽然换服;称诣国认亲,而忽然一变文人入朝。
奇哉!妙哉!仙师寓意,隐讽后世人主以言取人而滥加荣宠,甚至尚主揽权,沉酣酒色而噬人无忌,陷害忠良而欺君跋扈也。
何以言之?奎宿为天上之文星,黄袍为地下之黄甲。
“八月十五夜摄去公主”,分明桂子天香月中落。
“带箭射虎救公主,虎精假作取经人。
”一片花言巧语,依稀金门射策之谈词佳制也。
朝端喷法水,顿教佛子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