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卷五
◆杂说
◇辛壬癸甲
《史记》云:“禹辛日娶妻,甲日生启。
”明曰:“司马迁约《尚书》之文而为《史记》,其于经义多不精详。
按《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
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孔安国曰:‘禹言我惩丹朱之恶如此,故辛日娶涂山氏之女,甲日复往治水。
复往之后,而启生焉。
启生之后,或従东往西,或従南徂北,经过其门,闻启泣声而不暇入子爱于启。
以其水灾未去,唯大度水土之功故也’。
而马迁以涂山之女聘禹之后,四日之内而生启,故闻其呱呱泣声,而不入爱子之,其不近人情,一至于此。
且禹所以言此者,以己勤于治水而不顾其家,不私其子,所以能成大功耳。
若马迁之意,是禹疑其妻而恶其子,何勤劳之有焉?” ◇地震 《庄子》云:“海水周流,相薄则地震。
”明曰:“庄子之言失之矣。
按春秋之时地震者五,伯阳父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遂,于是有地震’。
其意言阴气盛于上,阳气衰于下,阴迫于阳,而阳不能遂出,故地震也。
”或曰:“庄子之言亦有其理,安知其失乎?”答曰:“若大地俱震,则可谓之海水相薄,而为地震之时不同,率土或秦宁而楚震,或蜀动而吴安,由是而论,则水非而气是也。
” ◇日远近 《列子》云孔子出行,逢二小儿争论日之远近。
其一儿曰,日初出近,日中远,何以知之初出大,日中小,非近大而远小乎其一儿曰,初出远,日中近,何以知之初出凉,日中热,非远凉而近热乎各以此理质诸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明曰:“按天形如弹丸,阳城土圭得地之中,则日之初出,与日之中远近均也。
初出大、日中小者,凡物平视之则大,仰视之则小,此乃视之有异耳。
初出凉、日中热者,天气不施故也。
初出之时,中国在日之西,故凉也;日中之时,中国当日之下,故热也。
《易》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则孔子知之矣。
”或曰:“孔子知之,何为不答也?”答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其道大德尊,岂与小儿街谭巷议乎又六合之外,非关教化者,仲尼弃而不论,故子路问事鬼神与死,皆不答也。
且孔子纂《易》道以黜《八索》,而不知日之远近乎以其轻问,故笑而不答。
”或问曰:“子云‘阳城土圭得地之中’,何为东海近而西海远也?”答曰:“地倾东南,垂入于海。
今之海岸,求其海际,以人之所见谓之近耳。
” ◇月桂 代人谓及第人为“折月桂”者。
明曰:“昔者郄诜射策登第,天子问之曰:‘卿自以为何如?’对曰:‘臣以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今人谓为‘折月桂’,何其谬欤且月中无地,安得有桂盖以地影入于月中,似树影耳。
” ◇江东 今人言项羽起于江东者,多以为浙江之东。
明曰:“按古人称江东,皆谓楚江之东也。
以其江自西南而下江南,江东随江所向而呼也。
项羽起于江东,即苏州也。
故《汉书》称项羽避仇于吴中,其论用兵之道,吴中士大夫皆出其下。
寻羽之行止,无入浙东之文也。
”或曰:“羽杀会稽守贾守通,会稽非浙东乎?”答曰:“秦并天下,分置三十六郡。
江东为会稽郡,其治所在吴,吴即今苏州也。
羽杀贾守通之后,起吴中子弟八千人,非苏州而何 ◇江左 晋、宋、齐、梁之书,皆谓江东为江左。
明曰:“此据大约而言,细而论之,左当为右。
何以明之按水之左右,随流所向而言之。
水面流,则左在东而右在西;水东流,则左在北而右在南;水北流,则左在西而右在东。
昔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则洞庭在西彭蠡在东,其水北流故也。
又哀二年《
”明曰:“司马迁约《
按《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
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孔安国曰:‘禹言我惩丹朱之恶如此,故辛日娶涂山氏之女,甲日复往治水。
复往之后,而启生焉。
启生之后,或従东往西,或従南徂北,经过其门,闻启泣声而不暇入子爱于启。
以其水灾未去,唯大度水土之功故也’。
而马迁以涂山之女聘禹之后,四日之内而生启,故闻其呱呱泣声,而不入爱子之,其不近人情,一至于此。
且禹所以言此者,以己勤于治水而不顾其家,不私其子,所以能成大功耳。
若马迁之意,是禹疑其妻而恶其子,何勤劳之有焉?” ◇地震 《
”明曰:“庄子之言失之矣。
按春秋之时地震者五,伯阳父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遂,于是有地震’。
其意言阴气盛于上,阳气衰于下,阴迫于阳,而阳不能遂出,故地震也。
”或曰:“庄子之言亦有其理,安知其失乎?”答曰:“若大地俱震,则可谓之海水相薄,而为地震之时不同,率土或秦宁而楚震,或蜀动而吴安,由是而论,则水非而气是也。
” ◇日远近 《
其一儿曰,日初出近,日中远,何以知之初出大,日中小,非近大而远小乎其一儿曰,初出远,日中近,何以知之初出凉,日中热,非远凉而近热乎各以此理质诸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明曰:“按天形如弹丸,阳城土圭得地之中,则日之初出,与日之中远近均也。
初出大、日中小者,凡物平视之则大,仰视之则小,此乃视之有异耳。
初出凉、日中热者,天气不施故也。
初出之时,中国在日之西,故凉也;日中之时,中国当日之下,故热也。
《易》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则孔子知之矣。
”或曰:“孔子知之,何为不答也?”答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其道大德尊,岂与小儿街谭巷议乎又六合之外,非关教化者,仲尼弃而不论,故子路问事鬼神与死,皆不答也。
且孔子纂《易》道以黜《八索》,而不知日之远近乎以其轻问,故笑而不答。
”或问曰:“子云‘阳城土圭得地之中’,何为东海近而西海远也?”答曰:“地倾东南,垂入于海。
今之海岸,求其海际,以人之所见谓之近耳。
” ◇月桂 代人谓及第人为“折月桂”者。
明曰:“昔者郄诜射策登第,天子问之曰:‘卿自以为何如?’对曰:‘臣以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今人谓为‘折月桂’,何其谬欤且月中无地,安得有桂盖以地影入于月中,似树影耳。
” ◇江东 今人言项羽起于江东者,多以为浙江之东。
明曰:“按古人称江东,皆谓楚江之东也。
以其江自西南而下江南,江东随江所向而呼也。
项羽起于江东,即苏州也。
故《
寻羽之行止,无入浙东之文也。
”或曰:“羽杀会稽守贾守通,会稽非浙东乎?”答曰:“秦并天下,分置三十六郡。
江东为会稽郡,其治所在吴,吴即今苏州也。
羽杀贾守通之后,起吴中子弟八千人,非苏州而何 ◇江左 晋、宋、齐、梁之书,皆谓江东为江左。
明曰:“此据大约而言,细而论之,左当为右。
何以明之按水之左右,随流所向而言之。
水面流,则左在东而右在西;水东流,则左在北而右在南;水北流,则左在西而右在东。
昔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则洞庭在西彭蠡在东,其水北流故也。
又哀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