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第2页
个照面。
张元似乎还没有同内阁说他回来的事,几个阁臣看见他,脸色刷的一下子变了,警惕又忌惮的看着他,却又无人敢直视他。
陆则淡淡朝几人颔首,便越过他们走了出去,身后传来低低的议论声,也被他抛在耳后了,夹道两侧的红墙外,栽种了些许榆树、柳树,烈烈酷暑,蝉鸣声不绝于耳,来自墙外的喧嚣,越发衬得墙内的孤寂。
陆则闭上眼。
他想去苏州接阿芙和孩子了。
答应他们了的,做了丈夫和父亲,怎好言而无信。
他快步朝外走,将那些事抛在身后。
本来按照陆则的打算,等刘瑞过继的仪式后,便动身去苏州。
和谈已成定局,有父亲在,宣府便无碍了,他也不想留在京中,无非徒惹朝臣忌惮,倒不如避出去些时日。
岂料,他整个计划全然被打乱了。
次日,旭日东升的清晨,宫中传出帝王殡天的消息。
宣帝留下三封遗诏。
其一为罪己诏。
其二为安排身后事。
后宫妃嫔,膝下无子嗣者,放归家中,允其再嫁;唯二有子嗣者,孙皇后送去别宫荣养,责新帝奉养至老;淑妃由其女明雅公主奉养,居公主府;朕之丧事,一切从简; 而这第三封,却是一份传位诏书。
宣帝没有传位给刘瑞。
“外患犹在,江山社稷难稳,今有朕之甥侄,其父卫国公,其母永嘉长公主,幼承帝师授业,文韬武略,人品贵重,必能克承大统……”负责念诏的官员念完诏书,与他身后官员一起跪了下去。
他传位给了陆则。
宗室子嗣凋零,宣帝膝下无子,藩王子嗣则只剩一个刘瑞,年幼怯懦,难承重责,宣帝见刘瑞前,尚迟疑不决,直至那日见他,才下定了决心。
陆则走后,他便召见了内阁,命首辅张元代笔,口书遗诏。
当年先帝将永嘉嫁于陆勤之日,大概也未曾想过,皇室与卫国公府的矛盾,竟以这样的方式消弭了。
或许这便是早先便埋下的根。
但无论如何,遗诏一出,朝中也再无别的声音,传位视为正统,不同于造反篡位,就连觉得此事有违祖制的谢纪,也被张元亲自出面,劝了回去。
宣帝丧事从简,但再简,他的棺椁送入帝陵,也是半个月后的事情了。
摆在陆则眼前的,便是继位大典。
与蒙古瓦剌和谈一事,迫在眉睫,帝王骤然殡天,对和谈乃至北边的太平安宁,自然是不可能毫无影响的。
张元携内阁及文武百官,跪请新帝继位,以固国本,陆则便也找不出理由推迟,乃至于去接阿芙母子的事,不得不一推再推。
本想命人去接,又被臣子拦下。
朝臣们大概是被刘皇室数代子嗣单薄、血脉凋零
张元似乎还没有同内阁说他回来的事,几个阁臣看见他,脸色刷的一下子变了,警惕又忌惮的看着他,却又无人敢直视他。
陆则淡淡朝几人颔首,便越过他们走了出去,身后传来低低的议论声,也被他抛在耳后了,夹道两侧的红墙外,栽种了些许榆树、柳树,烈烈酷暑,蝉鸣声不绝于耳,来自墙外的喧嚣,越发衬得墙内的孤寂。
陆则闭上眼。
他想去苏州接阿芙和孩子了。
答应他们了的,做了丈夫和父亲,怎好言而无信。
他快步朝外走,将那些事抛在身后。
本来按照陆则的打算,等刘瑞过继的仪式后,便动身去苏州。
和谈已成定局,有父亲在,宣府便无碍了,他也不想留在京中,无非徒惹朝臣忌惮,倒不如避出去些时日。
岂料,他整个计划全然被打乱了。
次日,旭日东升的清晨,宫中传出帝王殡天的消息。
宣帝留下三封遗诏。
其一为罪己诏。
其二为安排身后事。
后宫妃嫔,膝下无子嗣者,放归家中,允其再嫁;唯二有子嗣者,孙皇后送去别宫荣养,责新帝奉养至老;淑妃由其女明雅公主奉养,居公主府;朕之丧事,一切从简; 而这第三封,却是一份传位诏书。
宣帝没有传位给刘瑞。
“外患犹在,江山社稷难稳,今有朕之甥侄,其父卫国公,其母永嘉长公主,幼承帝师授业,文韬武略,人品贵重,必能克承大统……”负责念诏的官员念完诏书,与他身后官员一起跪了下去。
他传位给了陆则。
宗室子嗣凋零,宣帝膝下无子,藩王子嗣则只剩一个刘瑞,年幼怯懦,难承重责,宣帝见刘瑞前,尚迟疑不决,直至那日见他,才下定了决心。
陆则走后,他便召见了内阁,命首辅张元代笔,口书遗诏。
当年先帝将永嘉嫁于陆勤之日,大概也未曾想过,皇室与卫国公府的矛盾,竟以这样的方式消弭了。
或许这便是早先便埋下的根。
但无论如何,遗诏一出,朝中也再无别的声音,传位视为正统,不同于造反篡位,就连觉得此事有违祖制的谢纪,也被张元亲自出面,劝了回去。
宣帝丧事从简,但再简,他的棺椁送入帝陵,也是半个月后的事情了。
摆在陆则眼前的,便是继位大典。
与蒙古瓦剌和谈一事,迫在眉睫,帝王骤然殡天,对和谈乃至北边的太平安宁,自然是不可能毫无影响的。
张元携内阁及文武百官,跪请新帝继位,以固国本,陆则便也找不出理由推迟,乃至于去接阿芙母子的事,不得不一推再推。
本想命人去接,又被臣子拦下。
朝臣们大概是被刘皇室数代子嗣单薄、血脉凋零